当前位置: 资讯 >> 涂料与油墨 >> 行业动态 >> 正文
涂料中的纳米颗粒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转基因
2009-9-1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纳米材料 建筑涂料

    一把普通的直尺,最小的刻度单位是毫米。把1毫米分成1000等份,每一等份是1微米;1微米再分成1000份,得到的才是1纳米。很难想象,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不点儿”能掀起一场大风浪。
    “纳米颗粒被疑造成女工中毒”事件不仅在科学界引起震动,也在普通公众心中搅起了一股纳米疑云。有网友提出,如今很容易从网上买到各种纳米材料,这是否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也有人认为,在确认是否安全之前,所有的纳米颗粒都应被当作危险品对待。

    纳米颗粒≠危险品

    点燃“纳米安全”导火索的,恰恰是赋予纳米颗粒无穷潜力的尺寸问题。常规物质一旦进入纳米尺度的小世界,就会变得异常活跃,而且与众不同。由于身材极其“迷你”,有些纳米材料相比常规物质可能更容易穿透各种屏障,甚至透过生物体的皮肤、细胞膜,进入各种组织器官内部。
    纳米颗粒有多毒?美国宇航局太空中心的研究小组由气管向小鼠肺部滴入含有碳纳米管的溶液,结果发现碳纳米管进入小鼠肺泡,形成了肉芽瘤。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纳米颗粒能进入大鼠的嗅球,并迁移到大脑。
    然而,大多数科学家并不同意在纳米材料与危险品之间划等号。“决定纳米颗粒毒性大小的关键在于,暴露的浓度和时间。”中科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宇亮研究员说,纳米材料的实验和生产过程,尤其是粉体纳米材料的生产,一般在密闭空间进行,或通过液态等分散介质,不让颗粒状、纤维状、管状的纳米物质排放到空气中,“这是最基本要求。”
    据了解,所有尺寸小于100纳米的东西都被称为纳米物质。而一般动植物细胞的大小在10-100微米之间,是纳米物质的1000倍。理论上说,借助细胞的内吞作用,纳米颗粒很容易穿透细胞膜,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赵宇亮强调,细胞膜是一道严格的防御“关卡”,执行严格的“准入机制”,而非对所有小尺寸物质都“大门洞开”。因此,人们不必“谈纳米色变”。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