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宜化文化”是宜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继资金、技术、人才之后的第四种资源。正是有了“宜化文化”作支撑,宜化集团才得以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才得以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蒋远华
营造“文化促进发展”的良好氛围。“宜化文化”是宜化内部员工共享并影响内部员工之间关系的一种非正式的价值观和规范,它的出发点是统一价值观,落脚点是以人为本,核心是“实事求是、从严治厂、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正是因为宜化员工有了“构筑中国百强,打造百年宜化”这一文化愿景,宜化能够树立全新的创新理念,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本质就是把生产、经营、管理的大权交到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手中”、“最有价值的引进是人才的引进,最有价值的投入是人才的投入”等共识,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几年来,“宜化文化”创造了宜化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因此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要求在全省推广宜化“以文化促发展”的经验。集团公司领导还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以及地方政府、各大媒体、金融机构作为特邀嘉宾,作了《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辩证关系》等系列主题演讲,受到高度好评,掀起了学习“宜化文化”的热潮。
打造“和谐推动发展”的人际关系。宜化建立了庞大的群团网络,他们由竞选产生,充满朝气,爱岗敬业,真正发挥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粘合剂、安全生产的稳定剂、经营管理的润滑剂和企业发展的推动剂作用,把“快乐着工作,工作着快乐”的理念带给员工,从而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工作激情。在他们的倡导下,宜化实行了免费工作餐并送饭到岗位,每个操作室都安装空调,主要岗位均实行自动化操作;2006年,宜化还组织干部员工捐款1000万元,成立了宜昌市慈善协会宜化分会、“劳务工爱心基金会”,扶助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企业对员工知心、诚心、热心换来员工精心操作、安心工作、忠心宜化。
建立“围绕党建抓发展”的长效机制。宜化通过长期坚持先进性教育、“三讲”这一行之有效的手段,使干部更廉洁、党员更先进、队伍更稳定,生产消耗更低、企业效益更好。2006年,企业针对部分干部员工对“宜化文化”的理解不够充分,少数基层党组织存在重生产、轻党建等问题,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题的“三讲”教育活动,并结合宜化实际,以“讲道德、讲奉献、讲发展”为主要内容。通过“三讲”教育活动,极大地加强了党员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解决了极少数党员干部攀比待遇、不愿谋求发展的落后思想,同时也增强了全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集团党委也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乘两会东风 绘宜化蓝图
在过去的2006年,宜化集团资产总额已经达到150亿元,同比增长130%;实现利税10亿元,同比期增长67%;先后建成贵州宜化年产50万吨尿素工程、年产84万吨磷复肥工程等八大改扩建项目,实现了宜化工程建设史上当月投产、当月达标、当月见效的奇迹;成功并购湖北双环集团等四家企业,拉开了宜化整合重组大型企业集团的先河。
现在的宜化集团,已跻身中国石化行业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之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是亚洲最大的井矿盐企业,是中国最大的合成氨、尿素和磷酸一铵生产厂家,是全国五大磷复肥生产基地之一、华中地区最大的氯碱产品生产企业。
2007年,宜化集团将迎来是宜化第三次创业的第二年,也将成为宜化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蒋远华认为,从今年的“两会”可以看出,今年国家把发展农村生产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财政共安排资金150多亿元发展现代农业,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技术推广和对农民的技能培训等;中央财政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出,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达3917亿元,比2006年多增加520亿元;国家还将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办法,探索建立粮食综合补贴制度,落实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蒋远华说: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问题特别是“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这意味着农民负担将进一步减少,农民收入将进一步增加,农村购买力将进一步增强——而这一切,自然也意味着农资消费潜力的拓展和扩大。对农资行业而言,是一个大大的“利好”消息。
蒋远华表示,宜化集团将乘两会东风,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发挥好“企业文化、比较管理、群团干部、信息化、责任追究、目标管理”等六大法宝的作用,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15亿元,以前所未有的努力去夺取前所未有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