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波持续五六年的大牛市行情之后,煤化工行业在2008年末进入了寒冬。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煤化工产品价格暴跌,除尚未真正见效的煤制天然气延续了“火热”行情外,煤化工全行业都跌入了低谷。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煤制甲醇全行业开工率为30%,而煤制二甲醚的情况似乎还要更惨烈一些。
下半年的日子比上半年好过一些。国际油价的回升,重新给了煤化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在宏观经济企稳、商务部强力反倾销等利好的推动下,我国煤化工产品市场缓慢回暖。目前国内甲醇价格已经重回2000元/吨。11月15日,阳煤丰喜肥业集团年产20万吨甲醇生产线一期恢复生产,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复产的最大规模的甲醇生产企业。
严格地说,回暖并不表示煤化工行业已经走出低谷。以甲醇为例,2000元/吨的价格也只是略高于成本而已,跟去年最高4900元/吨的价格相距甚远。但一批大规模的煤化工项目却已经开工或扩建,并且很多项目都是以国内最大或世界最大的规模目标进行规划的。煤化工行业身虽在寒冬,心却早已指向盛夏了。
11月3日,神华集团与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合建的煤化工项目奠基。项目初步确定投资100亿美元,将形成年产332万吨甲醇、122万吨甲醇制烯烃生产能力,目标是成为世界单体最大的煤化工项目;10月19日,山西安泽县“532”煤化工项目签订协议,总投资102.5亿元,建设包括年产500万吨煤矿,300万吨甲醇、200万吨二甲醚项目,目标是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化工项目;中煤能源集团和中国石化等企业联合投资建设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年产480万吨甲醇、300万吨二甲醚项目,总投资210亿元,预计将于2010年建成投产,目标是成为全国最大的二甲醚基地。其他规模稍小一点的项目自然更多。
尚未真正走出低谷,但产能过剩已经显而易见。按照目前各地开工建设的产能计算,专家预计到2010年,国内甲醇产能将超过3000万吨,二甲醚总产能将超过1580万吨,而2008年国内市场二甲醚的需求量仅为216万吨。与此同时,煤制天然气掀起了更热的投资狂潮,去年以来,已有千亿元资金投向煤制天然气领域,而这个领域目前仅仅还在项目示范阶段。
政绩当前“堵”而无效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屡次对疯狂的煤化工项目泼冷水。今年2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轻工业和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煤化工项目。5月,《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出台,规定今后三年将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煤化工试点项目。8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其中,包括煤化工在内的六大行业被明确列入重点加强指导的名单。
在一次次的堵截中,煤化工的疯狂投资真的停住了吗?没有。在一系列限制煤化工传统产能的政策出台后,近期上马的项目不但纷纷打出新型煤化工的旗号,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市场尚未完全回暖,煤化工初级产品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其实,这个事实,企业和地方政府并非不知,但其犹如飞蛾扑火一般,知其不可而为之,自然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我国“多煤少油缺气”,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石油替代战略,发展煤化工也是符合国情的长远之举。
煤化工产业投资强度大,拉动GDP效应明显。而且除了项目本身巨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外,还能以此为龙头,带动区域内化工产业上、中、下游的全面发展。因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的政绩压力面前,各地各企业上马或扩产煤化工项目的热情高涨,尤其是倚重煤炭发展经济的地区。
此外,有些项目前期已经投入很多,虽然产能过剩的风险近在咫尺,但如果就此停住,那就是实实在在的“亏损”,而不是尚有一线生机的“套牢”。于是,有项目相关负责人这么说:“趁着现在形势好转,地方上又支持,得赶快上!”
转换视角“疏堵”同行
几千年前,鲧用堵的方法治水,一事无成;而大禹用疏导的方法,则能驾驭凶猛的洪水,让它乖乖地化害为利。
同理,对待堵不住的煤化工产业,疏堵同行或许更加现实和有效。我国石油资源紧缺,2008年对外依存度高达51%,发展煤基石油替代产品,对于提高石油安全保障能力十分必要。而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攀升,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作为新型清洁能源的价格优势也日益凸显。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应在严格控制煤化工产品产能规模的同时,抓住近期国际油价回升的契机,运用政策杠杆加快煤化工初级产品的“燃料替代”,从而快速消化业已形成的过剩产能,推进我国能源替代战略的实施。
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车用甲醇汽油”可作为破解煤制甲醇产能过剩的一个突破口。据悉,目前国内已有山西、陕西、黑龙江、福建等正在试点推广甲醇燃料。其中,山西是国内最早开展甲醇汽油产业研究和推广的省份,已从“试验示范阶段”进入“产业化推广阶段”,截至2008年底,山西销售甲醇汽油60余万吨,消耗甲醇20余万吨。
但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明朗,产业立项政策和甲醇汽油的国家技术标准出台滞后,各地只好根据自己的情况各自为政,造成各地甲醇汽油质量参差不齐。虽然目前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的《车用燃料甲醇》和《车用甲醇汽油(M85)》国家标准已经出台并正式实施,但甲醇燃料的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甲醇汽油如何进入流通主渠道、甲醇储备库、甲醇燃料运输管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行业标准也需要配套出台。
相对于车用甲醇,二甲醚的“燃料替代”推广更为艰难。二甲醚作为民用燃料气,其储运、燃烧安全性和预混气热值及理论燃烧温度等性能指标均优于石油液化气,可作为城市管道煤气的调峰气、液化气掺混气,也是柴油发动机的理想燃料,但至今却面临着配套措施不完善、市场发展不成熟、市场环节衔接不好等“瓶颈”制约。
前路艰难,但一旦成功,将两全其美。按目前我国每年的汽柴油消费量2亿吨计算,如果掺加5%的甲醇,就需要1000万吨甲醇。如此这般看待,煤化工虽在寒冬,春天其实也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