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醚产能井喷 市场却没打开
2009-12-1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甲醇 二甲醚
作为一种可替代液化石油气的清洁能源,二甲醚产业在我国的发展颇富戏剧性。2006~2008年上半年,全国各地掀起了二甲醚建设热,国内二甲醚产能扩张之快、规划规模之大世界罕见,以至于国家发改委不得不连续下文,对高烧不退的二甲醚建设连泼冷水,甚至出台急刹车政策,遏制投资冲动。然而,二甲醚还是过剩了,甚至是目前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化工子行业之一。
产能年均增长率1178%
2001年10月19日,日本丰田公司、日立公司、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氧气公司等8家公司联合组建成立世界上首个专业化二甲醚技术研发公司,并很快建成一座二甲醚实验工厂,开始批量生产二甲醚。紧随日本之后的我国,也很快消化吸收并开发出自己的二甲醚生产技术,建成数套2000~5000吨/年不等的二甲醚装置。到2002年底,我国已经拥有二甲醚产能3.18万吨。但早期的二甲醚仅限于胶黏剂、气雾剂和医药麻醉剂等少数领域,消费量很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自2005年以来,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大幅上涨,使得天然气、液化气的需求量猛增,供需矛盾突出。每年冬季,南方各地都会闹“气荒”,推动液化气价格飙升。在这种情况下,物理化学性能及燃烧使用性能与液化气极其相似的二甲醚,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加之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甲醇不仅可以自给,而且开始过剩,为二甲醚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证。我国自主开发的一步法、两步法等先进生产技术,又为二甲醚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二甲醚生产工艺流程短、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激发了各方投资建设二甲醚装置的热情。使得2006年以后,国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二甲醚建设狂潮,二甲醚产能出现井喷式增长。
2005年,我国二甲醚产能仅12万吨,2006年攀升至44.5万吨,2007年蹿至220万吨,2008年进一步飙升至436万吨。短短3年时间,产能增长了424万吨,年均增长1178%。据城市燃气协会二甲醚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陈卫国介绍,目前我国二甲醚产能已经达到600万~800万吨。如果规划中的项目全部建成,到2010年底,我国二甲醚产能将达到1484万吨。
而在二甲醚产能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其应用领域的开发却不尽如人意。目前,二甲醚除主要用于掺烧液化石油气外,在胶黏剂、气雾剂、制冷剂和医药麻醉剂等领域应用很少。此前被人们寄予厚望的二甲醚汽车,除了在上海147路公交车上试用过一段时间外,并没有得到推广应用,甚至没有得到社会认可。产能的大幅扩张和下游市场开发的严重滞后,使得二甲醚产业出现了“两降”、“两增”现象:即装置平均开工率持续低位徘徊甚至屡创新低,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二甲醚与液化石油气价差不断拉大,行业亏损面不断蔓延并加剧。
据了解,2007年,我国二甲醚产量约90万吨,装置平均开工率仅为41%。2008年,我国二甲醚产量创纪录地达到216万吨,但与436万吨产能相比,装置平均开工率也未超过50%。今年,预计全年二甲醚产量约230万吨,即便按最保守的600万吨产能计算,装置开工率也不足36%。伴随着装置开工率的下降,二甲醚价格也出现了跳水——由2008年6月最高时的6600元/吨,一路降至今年5~6月最低时的2700元/吨以下。与此同时,其与替代产品液化气价差却不断拉大:2008年上半年,二甲醚与液化气的价差始终未超过500元/吨,今年这一差价却始终保持在1000元/吨以上,甚至一度超过1500元/吨。
“由于产能严重过剩,每当液化气供应紧张、价格上扬,推动二甲醚需求增加,市场回暖时,众多停运的二甲醚装置就会迅速恢复生产,增加产品投放量,最终导致大多数企业的二甲醚价格只能在成本线附近运行。”陕西渭河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惠有社说。
应用领域没扩大反而萎缩
谈到二甲醚产能过剩的原因,城市燃气协会二甲醚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陈卫国、河南金鼎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贵金等专家认为,一是宏观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统一规划;二是液化气价格的疯涨使得二甲醚价格优势凸显,引发投资冲动;三是二甲醚工艺流程短,项目投资少,准入门槛低。但至关重要的原因是相关政策和标准的缺失,导致二甲醚应用领域开发不足。比如,2007年8月21日,建设部发布的《城镇燃气用二甲醚》明确了二甲醚在城市燃气领域的合法身份后,曾推动二甲醚消费量从2006年的不足30万吨猛增至2007年的90万吨。但2008年3月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关于气瓶充装有关问题的通知》,又使得二甲醚在民用燃气领域的推广受阻。《通知》规定:第一,不得在民用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二甲醚后充入液化石油气钢瓶或在焊接气瓶中擅自加入不明化学添加剂。第二,对二甲醚以及二甲醚与液化石油气混合燃料的使用,应当做到专气、专瓶、专用。虽然国家质检总局并没有禁止往液化石油气中掺入二甲醚,但由于市场上的液化石油气主要是装在钢瓶里面使用,禁止往装有液化石油气的钢瓶掺混二甲醚,等于禁止往液化石油气中掺混二甲醚。结果导致经销商不敢轻易向液化气中掺混二甲醚,二甲醚消费量因此锐减,产能过剩加剧。
谈到二甲醚产业的发展前景,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刘志光、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总经理张积耀以及陕西渭河化工科技公司总经理惠有社等专家都明确表示了担忧。
刘志光认为,二甲醚本来就是一个过渡性、区域性的短期替代产品。从能源利用效率考虑,只有35%左右,比煤制天然气低20多个百分点。与其用天然气制成甲醇再生产二甲醚,最后将二甲醚用作民用燃料或汽车燃料,不如直接将天然气作为燃料使用。那样可以减少天然气制甲醇再生产二甲醚过程的各种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同样的道理,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再生产二甲醚燃料,如果把煤制甲醇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二甲醚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加起来,二甲醚燃料产生和排放的温室气体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高于甲醇汽油。
“国家既然已经批准实施M85甲醇汽油标准,表明已经同意了甲醇汽油的推广。在这种情况下,推广二甲醚汽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刘志光说。
张积耀和惠有社也认为,随着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西气东输二线、川气东送管线的陆续建成投产,以及天然气液化技术的提高,2010年以后,我国天然气供应量将大幅增加,供应不足的矛盾有望根本缓解。尤其2011年前后,随着众多千万吨级炼油项目的投产,我国液化气供应量将会激增。加上进口部分,甚至可能由现在的供不应求演变为供大于求。届时,热值及使用方便性远不及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二甲醚,竞争力会更加低下,在民用燃气领域的份额不仅难以增加,反而可能大幅萎缩。
要从城市走向东部农村
对于二甲醚的未来,专家们认为应规范发展,从城市走向农村,努力开发城乡结合部消费市场,促进二甲醚产业有序发展。
张积耀说,目前大中城市大多已经铺设了十分发达的天然气管网。随着西气东输二线、川气东送管线的建成投产,管道天然气覆盖面将越来越大。液化石油气及其替代产品二甲醚在大中城市的销量萎缩在所难免,甚至会逐步退出大中城市,转战城乡结合部或农村等天然气管网覆盖不到的区域。目前,许多中小氮肥企业正好分布在不发达的县城或城乡结合部。这些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建立联醇装置,联产合成氨、碳酸氢铵、尿素、甲醇和二甲醚产品。这样,既能有效化解这些企业产品单一带来的市场风险,又能实现二甲醚的就近销售,还能避免企业破产倒闭和员工失业,是多赢之举。
陈卫国向记者透露,近期他们与韩国有关社团进行交流时,得知韩国已经把二甲醚成功用于燃烧锅炉。如果我国能用二甲醚替代液化气和柴油,用于工业企业开工锅炉的燃料,或者对小县城、小城镇那些污染严重、能耗高且无条件使用天然气的小供热锅炉进行改造,在这些区域全面推广燃烧充分、污染物排放量极少的二甲醚,则不仅可以大幅改善相关区域的空气质量,还将开辟又一个二甲醚应用市场,促进二甲醚产业健康发展。
刘志光、王贵金、惠有社等人则进一步指出,二甲醚最现实、最有前景的消费领域应该在中、东部地区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理由是,除了大中城市因为可以方便地用上天然气外,西部地区绝大多数省份一不缺能源,二不缺天然气,无论是液化气还是二甲醚在这一区域的消费量都将十分有限。但东部和南方一些省份的资源、能源匮乏,除大城市及西气东输、川气东输沿线居民能够用上天然气外,2/3左右的中小城市和绝大部分乡村今后都将以液化石油气为主要燃料。在这些地区科学规划建设二甲醚生产基地,并利用进口的低价甲醇作原料,生产清洁替代燃料二甲醚,不仅能方便当地百姓生活,还能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能源和资源。
一方面,这些地区靠近港口,能够十分方便地进口甲醇。而目前国外,尤其中东一带甲醇大多以油田伴生气或天然气为原料,成本低,售价低,有的送到价甚至不足1600元/吨,远低于我国以煤为原料的甲醇成本价。进口有利于降低当地二甲醚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拉大二甲醚与替代产品液化石油气的差价,提升二甲醚企业竞争力,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惠。另一方面,通过进口甲醇生产二甲醚,就相当于变相进口了煤炭或天然气。同时,避免了建设和运行甲醇装置对国内水、电、土地、煤炭、天然气等资源、能源的占用和消耗,也避免了国内生产甲醇产生二氧化碳、废水、废渣等污染物,无论从经济、环保、节能降耗还是让老百姓得实惠等角度考虑,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在二甲醚汽车尚未推广之前,最现实、最有前景、也最可能受到政策扶持的领域应该在东、南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这一区域也将是二甲醚产业的前途和希望所在。
当然,以上这些设想,必须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刘志光表示,国家一定要很好地规划二甲醚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各地政府和企业切不可再盲目建设新的二甲醚项目。因为从近两年的运作结果看,只有那些有完善燃气销售网络、销售渠道和终端市场的企业,才能通吃二甲醚从生产、批发、掺混、分销各环节的利润,在产能过剩、竞争激烈、行业利润微薄的情况下获取较好收益。而那些没有上述条件的企业,无论规模再大,原料成本再低,区位优势再突出,也都举步维艰。二甲醚市场的这种格局,今后很长时期都将难以改变。
价格飙升二甲醚企业仍顾虑重重
进入12月,二甲醚市场一改持续低迷走势,一路高歌猛进。但面对火爆行情,二甲醚生产企业却十分谨慎,对后市顾虑重重。大企业纷纷推迟新项目的开工或投产。
据了解,此轮井喷行情来得突然而迅猛,出厂价自12月1日就跃上3000元/吨整数关口。目前西北地区二甲醚出厂价普遍达到3500~4000元/吨,华中地区出厂价约4300~4700元/吨,华东和华南地区则高达5000~5500元/吨,比11月均价大涨了1000多元/吨,且销售十分顺畅,甚至出现了去年下半年以来难得一见的排队等货现象。但二甲醚主要生产企业河南金鼎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贵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既高兴又担忧:一旦众多前期停产的装置复产,市场又将供大于求,价格回落在所难免。由于对二甲醚总体走势悲观,金鼎公司原计划2008年底投产的20万吨/年二甲醚项目将无限期推迟建设。
另一主要生产企业陕西渭河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惠有社对二甲醚后期走势同样悲观,甚至预言12月15日以后醇醚价格将发生逆转。他说,目前国内二甲醚产能至少在600万吨,而需求只有200万吨左右,产能严重过剩。现在出现了200~500元/吨的利润,众多企业必然迅速启动装置开足马力生产,大幅增加二甲醚供应量。为防止价格深度回调带来损失,渭河公司目前已经停止外购甲醇,正努力消化库存。
另据记者了解,受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持续低迷以及对后市缺乏信心等因素影响,泸天化绿源醇业有限公司10万吨/年、神华宁煤集团21万吨/年等众多二甲醚装置至今仍未恢复生产。不少企业规划的几十万吨、上百万吨的二甲醚项目,有的已经放弃,有的推迟实施。其中,两年前开工的总投资210亿元的中天合创能源有限公司年产420万吨甲醇、300万吨二甲醚及其配套项目,全面投产日期也由原计划的2010年推迟至2011年。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