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新产业 >> 企业动态 >> 正文
中国蓝星“零排放”的绿色扩张之路
2009-11-13 来源:天天化工网
关键词:零排放 绿色化工 蓝星集团 膜法水处理

    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蓝星)日前宣布,该公司与德国拜耳合作开发的氧气去极化阴极(简称ODC)电解装置,可直接降低30%用电量并间接降低等量二氧化碳的排放。
    业内人士预计,目前,我国氯化钠电解氯气的年产量约为2100万吨,如果全部采用ODC工艺,每年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多达1500万吨。
    而在此前的今年9月,中国最大的反渗透膜项目在北京顺义破土动工,该项目由中国蓝星与日本东丽公司共同出资兴建,总投资额约为75亿日元。项目建成后,可年产反渗透膜618万平方米、反渗透膜元件13万支,将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种类最多的反渗透膜生产企业,同时将改写我国海水淡化、水质纯化、废水回用等领域高端膜分离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历史。

    “零排放”推进“绿色化工”

    众所周知,氯气生产是高能耗的过程。而氯气生产过程中能耗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核心制造设备——离子膜电解槽。20世纪70年代以前,全球氯碱行业的主要制造设备是水银法石墨电解槽,碱能耗为3200kWh/t。蓝星作为中国唯一的离子膜电解槽生产企业,从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降低电解槽的能耗。通过技术进步,从最初的隔膜电解槽发展到离子膜电解槽,到2008年蓝星的膜极距电解槽,吨碱能耗已降低到2050kWh/t。而此时,蓝星在中国市场占有47%的市场份额,在全球位居前三位。
    据了解,早在2008年初,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中国蓝星集团董事长任建新就对外宣布:在全行业内用3年至5年推行“零排放”管理,凡今后新上项目,按照“零排放”标准严格审批;凡今后技改项目,达不到“零排放”的要限制审批。
    这个举措,无疑把“高耗能、重污染”的化工行业,主动推向了节能减排的风口浪尖。任建新认为,蓝星历经20多年发展,已经具备“零排放”管理的资金和技术条件。记者了解到,截止到2008年,蓝星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都超过400亿元;在全球拥有科研机构17家,其中国内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海外研发机构7个,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0多项,专利1473项。

    任建新的“环保情结”

    1984年8月之前,任建新在当时位于甘肃兰州的化工部化学机械研究院做团委书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一组数字:“六五”期间,我国煤产量每年增加850万吨。煤经常被用来烧锅炉,当时全国有几十万台锅炉,结水垢很严重。厚厚的水垢影响了热传导,导致了能量浪费,由此每年浪费的煤就有1750万吨之多,相当于全国两年增产的原煤。任建新当时就想:如果能找到一种技术,把水垢清洗出去,就会节约大量的煤炭。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