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基础科学是科学更是文化
2004-08-16  来源:中国聚合网
关键词:

  做课题研究,不论是自己,还是对我的学生,我的要求是要从理论到实验都要关注,而且基础科学研究不仅是科学,也是一种文化。今年刚刚被评为中科院院士的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杨玉良教授还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复旦大学副校长。而且他也是复旦大学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杨玉良教授在高分子链静态和动态行为的图形理论、研究高分子固体的结构和有序度及分子运动相关性的转子同步NMR新方法、液晶的分子场理论和PDLC材料、提高活性自由基聚合反应的速率、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等领域取得成就。曾获霍英东研究类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求是青年学者奖和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是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和复旦大学另两位新院士一样,他也是复旦大学“土生土长”的博士。

  作为复旦大学副校长,他更关注学校的发展。他认为,基础科学的发展才能够真正使学校实力增强,使国力增强。在他眼里,基础科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因为基础科学会给学校或者国家的发展提供深厚的底蕴。他打了个比方,基础科学就像是一只“母鸡”,如果生长发展得好,那就会不断派生出新的学科,并且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能源”。

  同样,在杨玉良教授看来,一个人要取得一点成绩,要有扎实的基础非常重要。今年刚刚52岁的杨玉良教授坦言,他初一刚刚读完就赶上了上山下乡,劳动6年后才成为工农兵大学生,然后在复旦读到了博士。而且本科三年中上课的时间只有一年半,从形式上看,他的教育基础并不扎实,这使他在今后获得成绩的过程中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杨玉良教授现在带研究生的时候更注重对学生的规范培训。去年,他有三名博士生的论文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他对自己学生的要求是,理论和应用实验要同样关注。他说,自己首先是导师,培养学生是最重要的工作,让学生介入到导师的课题中是个好的办法,但是不能把学生变成导师的廉价劳动力,变成导师思想结果的执行者,那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年轻人。所以,作为教师,他关注得最多的是如何“培养”学生。

  谈到自己从事科研的经验,他坦率地说,我现在还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搞科研没有秘诀,也没有捷径,如果能够总结成秘诀的话,大家都可以做科学家了。我自己有一个体会就是,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差不多,重要的是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方式是不是正确。而我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有“3C”的能力,就是自信心(confidence),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和合作能力(cooperation)。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晓靖)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