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学制度建设需要一次革命
2011-06-2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大学制度 革命
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学活动领域中是处于中间位置的。在其上位,有作为制度指导思想的大学理论;在其下位,有被大学思想和制度支配、规范、引导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三者之间是一种逻辑上的顺向接续关系,亦即思想决定制度,思想和制度决定实践。因此,要设计或创造一种先进的大学制度,就首先要有一套先进的大学思想。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由于没有先进的大学思想引导,因而采取了最省事、最直接、最熟练(我们过去一直是这样做的)的方法,就是对现实的大学制度进行理论上的修饰和包装,用时髦的理论将现实的大学制度包装成所谓的新的现代大学制度。
 
这种做法回避了大学中的真实问题,无助于大学中制度弊端的消除,其代价是又一次延误教育改革的时机。
 
由于我国传统的大学制度是一种在本质上为“政教合一”的制度,大学制度与社会整体的教育制度、政治制度是同质、同构的,因而我国的大学制度改革,并不是简单化的大学或者是教育领域内的事情,而是国家层次以及政治领域的事情。受我国长期的政治运动的影响,以及现实社会中连续不断的“反自由化”运动的警示,教育研究者们在大学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往往投鼠忌器,思想暧昧,很少有像蔡元培先生那样“我绝不再做这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的教育思想表达,致使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体制一样,都处于极其保守的状态。体制对现有大学理论的“有选择应用”(一般情况下并没有错),以及对理论研究者的“有选择褒奖”,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诠释,抑制了创新。所以,我国的大学制度进步有赖于国家政治的进步。
 
国家层次上的大学思想其所以没有进步,显然是因为在社会领域中,没有完成由“权本位”向“人本位”的社会思想转化,使社会的政治结构至今仍然是“以权力为中心”、“以官为本位”的集权形态,社会活动的中心问题还是如何有效地“巩固政权”,“有权便有一切”的观念深植于国人的意识之中。这种现象对于一般社会成员的影响是,他们虽然没有机会参与到“巩固政权”的宏大事业中去,但以在社会权力序列中的位置来确定某人是否“成功”、“有本领”、“有出息”,则是社会上通行的价值观念。向往权力、畏惧权力、崇尚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民的集体无意识。如今每年惨烈而悲壮的“国考”,虽然有人们向往公务员位置上聚集的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因素,更多的还是国民对权力崇拜的潜意识使然。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大学无疑也会形成“以权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与“权本位”在精神上息息相通的“科举制”的灵魂,也自然地会被大学及各方面教育所继承和发扬,使其成为教育实质性的核心价值观。
 
我国社会其所以没有完成由“权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型,是因为在从传统的封建思想向现代民主思想转型的过程中,遭遇了种种曲折和坎坷,亦即在社会思想转变的关键时刻,民族危机超过了国内的政治危机,“革命代替了启蒙”,全社会应该进行的文化和思想革命被中断了,国家在思想方面仍然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新的“人本位”思想代替旧的“权本位”思想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流动于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当然只能是带有浓厚封建意识的“官本位”思想了。以这种思想为基础设计的现代大学制度,自然存在着法治意识、自治意识缺失的天然性缺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目前的大学制度建设,在思想层面上还需要进行一次“走向共和”的革命。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大学思想转型的社会思想基础,是社会领域中法治思想和人本位思想的被肯定与普及,以及社会实质性的价值观念和制度宗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权为本”或“以官为本”,教育的方向不是“升官发财”、“知识改变命运”(虽然知识曾经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为学生提供做官的资格或帮助其成为“人上人”,而是为了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使其成为有教养、有道德、有责任心的“现代中国人”。只有社会上下在这方面形成共识,教育才有可能真正进步。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