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球化背景下韩国大学特色化改革
2011-06-21  来源:科学时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大学自身的发展战略为基础,集中社会及校内资源重点支持有相对优势的学科及学术领域”一直是韩国推进大学特色化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由政府主导制定并推进的大学特色化财政资助项目(以下简称“特色化项目”)成为推进大学特色化改革的最主要的方式。特色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依据“选择与集中”的原则,首先由各大学(或大学下设的有关专门组织和机构)依据自身条件和特色化项目的具体规定和要求进行自由申报,然后由教育部(或隶属于教育部等政府部门的各种委员会组织)根据设定的评价标准或选定原则选定资助对象,利用包括政府投入在内的各种资源进行集中资助。
 
除了上述各项改革措施以外,卢武铉政府还通过划分大学特色化类型的方式引导各大学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定位,使各大学的职能和作用走向多样化和差别化,以此形成特色。韩国试图通过划分大学类型促进大学特色化发展的构思形成于1985~1987年的教育改革审议会时期,在1987年教育改革审议会发布的“十大教育改革案”中提出“四年制大学根据其是否设有研究生院进行类型划分,具体划分为没有研究生院的教学型大学、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以及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研究型大学”的设想。大学特色化类型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学校类型分类标准和特色化领域分类标准。学校类型分类标准主要用来区分研究中心型、教学/研究并行型和教学中心型三种类型的学校。特色化领域分类标准主要用来区分综合型大学和特化型大学,主要以在籍学生数、政府财政支援额度为标准。
 
评价与反思
 
虽然韩国的大学特色化改革起步较早,并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热潮,但韩国的大学特色化程度至今仍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充分说明韩国的大学特色化改革存在不足和误区。
 
首先,多数的大学特色化改革措施忽视了非物质形态特色的培育。大学特色化改革应当强调物质形态特色和非物质形态特色的统合,物质形态特色属于有形的表现,能够直接展现自身优于其他大学的独特优质风貌,而非物质形态特色对大学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会直接影响到物质形态特色的外在表现。尤其是作为韩国大学特色化改革核心方式的大学特色化财政资助项目,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始终没有超越通过财政资助扶持物质形态特色发展的思维定式,不利于大学特色化改革的长远与深度开展。
 
其次,韩国的大学特色化改革表现出明显的国家主导色彩。大学特色化在很大程度上应当是大学对创立、强化明显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独有特色的自觉追求及其过程,但韩国的大学特色化改革所走的始终是一条国家主导型的发展道路,大学作为大学特色化改革的主体更多地扮演着配合者的角色,表现为对国家主导的改革措施的被动配合,严重阻碍了这种“自觉追求”。
 
第三,特色化项目作为韩国大学特色化改革最主要的方式在执行上缺乏连贯性和持久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特色化项目的调整频率与政权的交替存在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并且频繁调整下出台的特色化项目之间缺少相关性,有的只是形式上的延续,导致特色化项目的执行缺乏连贯性和持久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特色化改革的效果。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