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球囊已成为临床上替代洗脱支架来治疗心血管狭窄的新兴策略,达到了“介入无植入”的临床效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手段。然而,传统的抗增殖药物涂层因其低效高毒副已成为制约球囊介入治疗发展的瓶颈。透过再狭窄事件中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现象深入分析,球囊扩张往往首先导致血管内壁创伤以及局部炎症的引发。创伤部位较高的活性氧(ROS)水平通常又会导致更严重的血管损伤和功能失调。这可能是加速平滑肌细胞增殖而阻碍内皮层修复,并最终引发术后再狭窄的关键因素。
图1 活性氧响应/清除前药涂层的构建及其调控炎症反应抑制再狭窄的示意图
【文章要点】
图2 活性氧响应/清除前药PGlu-HPBCA(PBC)和G4-RRHH/miR126纳米颗粒(GP/miR126 NPs)的构建及表征
利用超声静电喷涂技术,将聚合物前药(负电性)和载基因纳米颗粒(正电性)共同修饰到材料表面,制备得到聚电解质涂层PBC@miR126。该涂层不仅表现出优异的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功能,还能够有效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与此同时,该药物和基因共负载的球囊涂层具有良好的向血管内壁转移和粘附性能(图3)。
图3球囊涂层的制备及其体外即时转移能力
图4球囊涂层对损伤动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结论与展望】
该ROS响应和清除功能的前药/miRNA球囊涂层有效抑制介入术后内膜增生,缓解过度炎症反应,促进功能性内皮层愈合。主要归功于:1)苯硼酸酯键的ROS响应性,实现按需、可控释药;2) 多酚药物的ROS清除性,保护内皮层功能;3)良好血管微环境,增强基因疗效;4)miR126特异性,促进内皮增殖和迁移。本工作为下一代药物球囊设计及其它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213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