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液滴撞击位置与形成的界面电容的不对称性。
图3. 液滴撞击过程中的电荷转移机制。
根据电容的关系,作者进一步推导出了电荷转移数目随不同撞击位置的变化规律(图3)。推导结果与实验测量的结果很好地吻合。同时,作者还对不同液滴撞击位置中的电荷转移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也证实了之前的推论。该研究解释了液滴在DBE-TENGs上的电荷转移机制,也揭示了液滴撞击不同位置时铺展面积相同但其界面电容上感应的电荷差异巨大的原因。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211285523000496
通讯作者简介:
宋延林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感光学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电工协会印刷电子工作组专家,Research、Droplet 副主编, J. Mater. Chem. C、Infomat、Giant、Carbon Energy 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光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绿色印刷技术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研究计划等项目30余项。已发表SCI 收录论文500余篇,H指数100,被引用35,000余次,并多次被Nature、Science 等作为研究亮点报道。主持和参加编写英文专著15部,中文专著2部;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0余项,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授权发明专利26项。获 2008年和2005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06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IEC1906奖、中科院杰出青年、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毕昇印刷技术奖和中华印制大奖等。入选首批科技北京领军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李会增
硕士生导师,中科院化学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功能材料图案化、表面浸润性和液滴操控相关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科院青促会、博新计划、企业合作研发项目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it., Nat. Commun., Sci. Adv., Proc. Natl. Acad. Sci.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第一作者简介:
赵志鹏
于2022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宋延林研究员。研究兴趣是液滴操纵,三相界面调控与液滴能量的收集。目前于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 苏州大学严锋教授团队 Angew:离子型COFs高效水收集 2024-12-24
- 陕科大马建中教授/闫凯副教授 AFM:新型高效电磁波吸收的多模态可穿戴织物传感器 2024-12-17
- 哈工大邵路教授团队 Sci. Adv.:高效图灵结构COF膜 - 首页亮点论文 2024-12-12
- 北航陈华伟课题组 Nano Energy:PTFE微粒增效的高拉伸摩擦纳米发电机用于液滴能量收集 2023-11-01
- 东南大学葛丽芹教授、程强教授 CEJ:自修复LBL双环境因素驱动的单向致动器 - 用于多模式个人防护 2022-02-19
- 南工IAM黄维院士、于海东教授、吕刚教授《Nano Energy》:在日常用品表面集成多种功能的柔性智能电子器件 2021-12-21
-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杰&王中林团队《JMCA》:基于介电材料选择和表面电荷工程的抗高湿度摩擦电纳米发电机 202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