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分子写神奇——高分子科学家吴奇教授专访
2004-10-21 来源:中国科技大学新闻网
纳米不应走火入魔
刘:您的研究与纳米有关,科大纳米论文在世界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二,但是朱校长认为科大有影响的文章还不多。朱校长最近在中科院汇报会表示,科大要坚持“代表作”路线,不求数量,但求有影响的经典代表作。(吴:对)您认为应该如何提到科大纳米走怎样的研究道路才能要涌现更多代表作?
吴:我认为国内研究纳米已经有点走火入魔。纳米很热,很多人都追求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发表文章。但影响因子并不科学,科学的方法是看你的文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多少人引用。影响因子关注的是近两年的引用率,有些文章两年内很热,然后就被遗忘了。有人做过比较,《Science》、《Nature》的文章在较长的周期内,单篇文章的平均引用率并不那么高,这有数据支持。朱校长观点非常有道理,我在重点实验室评审会上也提出,重点实验室目标不应该是文章多少,而是今后是否出现中国学派。罗马非一日建成,可以看五十年之后是否出现学派,就像哥本哈根学派。这需要一系列的经典工作、经典文章。中国有多少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派?好像不太多。
刘:您属于科大正在筹建的微尺度物质国家实验室。据说兄弟高校对于唯独科大将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有意见,科大唯有办得最好才能平息这些议论,对这个国家实验室有什么建议?
吴:关键是吸引人回去。因为盖大楼、买仪器,有钱就行了。做工作需要的是人。我理解吸引人才的难度,国外人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难请回来。
刘:校友推荐我们采访您,因为您回科大任教,报效母校令人敬佩。很多校友对你回科大工作的成功模式感到好奇,因为有些校友回校任教的努力并不成功,您认为科大如何才能吸引更多大海龟回校工作,如何克隆吴奇模式?
刘:这很难说。首先距离是个限制,在美国的校友离得太远了。问题不能亲自指导,工作就很难做,虽然Internet很方便,但实验科学一定要亲手去做。如果不放弃在美国的事业,回国工作很难;我也理解放弃同样困难。其次,心态也很重要,万事开头难,吸引人才的具体工作,校领导没有办法去做,学校可以给一些条件配合,真正想为学校做点事情的人,不会计较这些条件。最糟糕的就是还没工作,就要这要那。不能回来就要当系主任,关系要摆正,只要把事情做好了,什么都会有的。我想回校工作的人才,应该靠实力,做出工作后,支持也会有。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chen)
相关新闻
- 吴奇院士主讲《大分子溶液》讲习班将于2021年7月9-17日在成都举办 | 第二轮通知 2021-06-18
- 吴奇院士主讲《大分子溶液》讲习班将于2021年7月9-17日在成都举办 2021-04-20
- 中科大研讨会(高分子专题)第二轮通知(5月18-19日)| 吴奇院士提议举办 2019-04-24
-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期刊创新奖开放提名 2021-11-10
- 高分子科学家王洪学博士当选美国化学会会士 2017-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