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南理工大学江赛华教授课题组 CEJ:基于“应力缓存”策略实现可任意和重复编程的软体驱动器
2022-09-17  来源:高分子科技

  刺激-响应变形材料能够在外部刺激下发生可逆变形,因此被广泛用作软体机器人系统中的驱动器。从策略层面上讲,软体机器人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其驱动器件(模块)行为的复杂性。因此,具有不同驱动方式的各种刺激-响应变形材料,如形状记忆聚合物、液晶弹性体、介电弹性体和水凝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诸多材料中,可逆形状记忆聚合物(r-SMP)作为热门的智能软体材料,在材料特性和驱动方式方面表现出色,也具有更好的可编程性。在现阶段驱动器的设计制造过程中,多层结构/多层策略是一种常用的手段。从机理上讲,多层策略只需要驱动器各层在外部的刺激下利用自身固有特性(例如利用不同层间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引起层间尺寸变化差异即可产生驱动行为,而可以忽略分子层面上的设计。但是,其驱动模式往往仅限于简单的可逆弯曲,并且在制造定型后不能够进行随意编辑。因此,从功能的角度来看,需要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使多层驱动器的驱动模式多样化、可编程化。此外,水凝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软体变形材料。在以往的一些工作中,基于水凝胶的驱动器也已经可以实现各种动作(例如弯曲、抓握、提升和行走)。然而,由于水凝胶的低模量和耗时的溶胀/消溶胀过程使得它们普遍比较脆弱,并且变形过程相对缓慢。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江赛华教授团队联手浙江大学金斌杰博士报道了一种通过应力缓存策略实现可任意且重复编程的多层驱动器,它通过将形状记忆聚合物(SMP)夹在两个水凝胶层中,形成SMP-水凝胶驱动器,并通过调控顶部和底部两层水凝胶层之间的溶胀/消溶胀程度来产生驱动的应力。由于常温下SMP层的模量较高,它能够约束这种的水凝胶产生的内应力,存储在驱动器内,并且可以通过控制水凝胶的溶胀/消溶胀行为,确定驱动的方向和程度。在加热时,由于SMP模量大幅降低,缓存的应力的释放会引发类似卡扣的快速驱动,并且可以根据需要保留现有的形状或恢复初始的形状。此外,由于水凝胶层的保护,驱动器能够在高温下工作(甚至直接与明火接触),使得其在消防场景中的拥有强大的应用潜力。更重要的是,驱动器内的SMP层和水凝胶层都可以直接使用具有不同响应能力和功能的其他候补智能材料进行替换,从而实现各种各样不同的功能(如自修复,远程驱动等),相信此应力缓存策略能够为驱动器设计制造的多样化添砖加瓦。此工作以题为Arbitrarily and repeatedly programmable multi-layer soft actuators via “stress-caching”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期刊上。在本工作中,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生梁梓维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江赛华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金斌杰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

 

1. SMP-水凝胶驱动器的设计制备过程及原理

 

2. SMP-水凝胶驱动器的可任意和重复编辑特性


 

3. SMP-水凝胶驱动器的防火性能及其在火场救援场景的应用


通讯作者简介

  江赛华,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01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获得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曾在2017-2020年间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软体驱动、智能传感、绿色阻燃等方面从事了多年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1项)、广州市人才项目珠江科技新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多次以主要研究骨干身份参与“973”项目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目前共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92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no Energ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Composites Part B:Engineering 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46篇,研究论文获得同行积极评价(引用数累计超过3347次,h-index32i10-index67。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7项,授权10项,登记软著1项。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39054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