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生物体为了抵御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进化出了各自的防御机制。这其中,细菌孢子可以抵御多种环境压力,包括紫外光照射及化学试剂毒害,显示了其在生物合成领域的潜力。但自然的孢子多处于休眠状态,且其中的酶活性较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人工孢子,即以保护性材料将细菌包裹于其中,保护细菌与酶的活性,有效提高生物催化效率,并拓展其在不对称合成及生物燃料制造等领域的应用。目前的人工孢子构建主要基于天然细菌及其本身自带的酶,这便大大限制了其在生物催化领域的应用范围。而相比之下,大肠杆菌作为最通用的重组酶表达平台,则没有在人工孢子化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
人工孢子的表征
图2. 人工孢子的表征。b-d:原始细菌。e-g:人工孢子。
生物相容性表征
图3.生物相容性评价。a: 原始细菌。b:人工孢子。c:生长曲线。
保护性
图4.保护性评价。a-d: 原始细菌和人工孢子在紫外光照射下存活率以及酶活性。e-h: 原始细菌和人工孢子在两相界面处存活率以及酶活性。
乳液表征
图5.基于人工孢子的乳液的研究。
单步界面生物催化反应研究
图6.单步酶催化反应的研究。a-d:基于脂肪酶CalB的乳液体系优化、对比及重复利用。e-f:酶BAL的界面催化研究。g-h:酶ADH-a的界面催化的研究。
多酶界面生物催化的研究
图7.多酶催化反应的研究。a-b:基于ADH-ht和CalB的多酶界面催化。c-d: 基于ADH-ht和BAL的多酶界面催化。
化学-酶耦联界面生物催化的研究
图8.化学-酶耦联催化反应的研究。a-d:负载钯纳米颗粒的人工孢子表征及其生长曲线。e-h: 负载钯纳米颗粒的人工孢子的乳液研究及其界面化学-酶耦联催化研究。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0915-2
课题组介绍:
南丹麦大学化学系的吴昌柱教授课题组致力于酶催化及绿色化学的研究; 其研究重点是通过对酶及细胞的化学修饰获得new-to-nature的生物催化应用。详情请参见:https://www.wugroup.sdu.dk/
希望对该组研究方向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与他们取得联系。该课题组现在资金充足、年轻、有活力,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目前招聘多个全奖的博士和博士后位置;丹麦的博士生、博士后的质量和待遇享誉全球。
孙志永博士目前就职于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任独立PI。课题组长期招募有机合成、生物催化或自组装等研究背景的青年教师及博士后,欢迎有兴趣的研究人员与他们联系。详见:http://www.homepage.zjut.edu.cn/szy/cbb/
- 北科大杜鑫、张美芹教授 ACS Nano:单胶束受限组装构建具有可控多尺寸孔和不对称蛋黄@壳结构的聚多巴胺@二氧化硅纳米复合粒子 2024-10-01
- 北石化师奇松课题组 CEJ:可用于人体健康和运动监测的柔性压电传感器 2024-04-19
- 川大孙勇研究员/樊渝江教授课题组 AM:具有指导性生态位的工程化微通道支架通过调节CSF-1/CSF-1R通路促进内源性骨再生 2024-03-01
- 武汉大学蔡韬课题组 AFM:利用绒毛状中空共轭微孔聚合物和天然酶实现近红外光诱导光生物催化循环 2024-02-29
- 南丹麦大学吴昌柱课题组 Angew:酶与超分子聚合物结合实现可循环的光生物催化 2024-02-27
- 中山大学陈国胜/欧阳钢锋团队 Angew:离子液体介导的动态聚合策略水相合成酶-共价有机框架生物催化剂 2024-01-12
- 华南理工大学朱伟教授 PNAS:利用生物相容性硅化技术提升常温机器灌注和输血效果 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