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分析系统在血液分析、细胞筛选、核酸检测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作为其核心的微流控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光作为驱动力操控微量液体的运动,可以免去外部连结的复杂驱动管路,有利于微流控系统的集成和简化,并实现微流体的远程、非接触、定点精确控制。然而,目前已报道的光控微流体技术(光镊、光热效应、光致电渗流等)只能完成泵、阀或搅拌器的单一功能,无法构建集成化的光控微流体平台,因而急需找到一种强有力的光驱动新机制来打破其发展瓶颈。
在前期工作中,俞燕蕾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全新概念的光控微流体技术(Nature 2016, 537, 179; Small 2019, 15, 1901847; Adv. Intell. Syst. 2019, 1, 1900060)。他们设计了全线型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新材料,通过溶液加工法构筑了三维结构的微管执行器,利用微管由圆柱形变成圆锥形的不对称光致形变产生拉普拉斯压差,驱动管内液体定向运输。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Y”形的微管实现了液滴的融合。然而,在拉普拉斯压差的作用下,液滴只能由大通道进入小通道,因此融合后的液滴被“锁”在“Y”形微管的分岔口处,既不能被光控继续运输进行下一步操作,也无法被分离提取其中的部分液体。
图1. (a)全光控微流体芯片的设计与构筑;(b)线型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的结构式;(c)集成液滴运输、融合、分离及混合功能的光控微流体平台示意图;(d)全光控微流体芯片的实物图。
经过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俞燕蕾教授课题组设计并创制出全光控微流体芯片,在一个微流体平台上集成了液滴的运输、融合、分离及混合等功能,利用自主研发的光控微流体技术开发新型集成化微流控器件。将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材料作为致动层与具有微通道结构的PMMA基底结合,构筑全光控微流体芯片。利用微通道的不对称光致形变产生拉普拉斯压差,驱动通道内液滴运输;利用微通道分岔口处的精巧结构设计引入毛细凝结效应,实现光驱动下液滴的融合与分离;利用在运输过程中由毛细作用诱导引发的液滴内部漩涡,促进样品的搅拌混合。控制单个LED光源便可以完成上述运输、融合、分离及混合功能的精确操控(图1)。该芯片作为全光控微分析平台的雏形,完全摆脱了传统微流控芯片上泵、阀、搅拌器等外接单元的束缚。
图2. (a)具有小倾斜角λ的等腰梯形通道截面;(b)液体段塞润湿边缘后推进侧增加的面积ΔSAdv与两通道之间夹角θ的关系;(c)照射过程中两个液滴在毛细凝结作用下融合与分离的模拟;(d)光控融合与分离过程的示意图;(e)光控融合与分离过程的实物图。
微通道连接处的结构设计是实现液滴融合和分离的关键(图2)。通过设计具有小倾斜角λ的等腰梯形通道截面使通道的交汇点形成楔形,从而发生毛细凝结。光照时,两段液体在毛细凝结作用下被拉合连接,使其融合;撤去光照后,液柱之间的连接在拉普拉斯压差作用下断开,发生液体分离。进一步结合流体力学理论计算,拟合出液体融合、分离的速度与通道夹角θ以及通道横截面倾斜角λ的关系方程,为光流控芯片的轨道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该全光控微流体芯片集成了多种液滴操控,能够实现多种生化反应和检测的集成与简化,如5-羟基糠醛的催化氧化、蛋白的荧光检测等,为全光控微分析平台的构筑奠定了基础。该平台具有样品用量少、操作简便、用时短等优势,有望开发便携式、即时分析设备,将在生物、化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该成果以“An Integrated Droplet Manipulation Platform with Photodeformable Microfluidic Channels”为题发表在Small Methods期刊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刘荃博士,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俞燕蕾教授。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td.202100969
- 复旦俞燕蕾教授课题组《Adv. Funct. Mater.》:开发出新型人工光感受器 2023-03-21
- 复旦大学俞燕蕾教授课题组综述: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及其柔性执行器 2019-11-13
- 复旦大学俞燕蕾教授课题组在光控柔性微管执行器中取得新进展 2019-07-10
- 华中大廖永贵教授团队Macromolecules:四苯乙烯顺反构型对主链高分子液晶相行为的影响 2021-12-03
- 南开大学刘遵峰教授等《AFM》综述:拉伸、扭转及多功能软体驱动器的研究进展 2021-01-20
- 宾夕法尼亚大学杨澍教授团队《Adv.Mater.》:制备出具有显著光热效应、可重复驱动的金纳米棒/液晶弹性体复合材料 20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