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光宪:化学大家的幸福哲学
2009-01-09  来源:新华网
关键词:
    “帮助了别人,你也会很快乐。”
 
    徐光宪生性豁达。“文革”期间“抓特务”,他曾被隔离审查,关在一个学生宿舍里,每天“交待问题”至凌晨3点,清晨6点又继续。徐光宪从未生出过自杀之类的念头,每天“改造”完,有时连棉衣都顾不得脱,倒头就能睡着。他说,记得好像有一段语录:共产党在一段时间内会犯错误,但党的伟大在于最终会依靠自身的力量改正错误。所以,他相信,总有一天,事情会搞清楚,错误会得到改正。
 
    在北京大学执教五十余载,徐光宪说“最感觉到幸福”的是:北大有一批聪明勤奋的好学生。如今,他的不少门生也已成为院士、长江学者或学科带头人。学生们都尊称他为“徐先生”,对他推崇有加:“先生教学几十年,从未迟到过一分钟”;“先生平时很平易近人,使我们这些比较接近他的人,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且所提的合理意见,先生一定采纳”;“我因为病假扣工资,又需要自费买药,先生亲自拿来他的工资,要我用来治病”;“先生在‘文革"中"自身难保",却在学生上台挨批时挺身而出,向造反派力保"他们绝不是特务’”……
 
    “帮助了别人,你也会很快乐。”
 
    老人笑着说。
 
    徐光宪有一个处世信条——推己及人。他把它比作“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你。所以,儒家说: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还提到,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些,就叫好人。“后来,王选讲,标准还可以降低一点,考虑别人和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
 
    “人生的目的是共同幸福”
 
    生活中,徐光宪是一个重情的人。他与夫人高小霞相濡以沫五十余载,事业比翼齐飞,1980年两人一起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一生中,最满意的,是和高小霞相濡以沫度过的52年;我最遗憾的,是没有照顾好她,使她先我而去。”
 
    作为父亲,他很少直接耳提面命灌输做人的大道理,而重身教。如今,四个女儿中的三个都在国外有各自的家庭和事业,令他欣慰。然而,大女儿徐红因过去下放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时曾受刺激,性格孤僻,更在两年前离家出走,至今音信全无。“作为父亲,我始终觉得对不起她,没有及时做好她的思想工作。”说到这里,脸上总挂着温和笑容的老人不禁黯然神伤,眼角闪动着泪光。
 
    “所以,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困难和不开心的事。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尽量从快乐的方面去看。”很快地,老人的言语和神情又恢复了阳光,还说起夫人辞世后,曾有一年多时间沉浸在悲痛中,但他渐渐想通了:“幸福和快乐是一种相对的感受。如果为失去一件事物而懊悔苦恼,那么,失去的就不仅是那件事物,还有心情、时间和健康。”
 
    “人生最重要的还是幸福、快乐。”年至耄耋,老人目光深邃地总结道:“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和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小平同志提出‘共同富裕’,其根本目的就是共同幸福。如果你身边的人都不幸福,你一个人也很难幸福。”
 
    现在,徐光宪仍坚持每天工作五小时,累了就看报、休息或散步。他在撰写题为《知识系统分类学》的新书,还担任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四部委发起的“一万个科学难题”征询活动化学组的顾问。提及此次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他说,荣誉主要归功于集体,如果获奖,将把奖金全部放在稀土中心的团队。“金钱,在很少时还是很重要,因为要吃饭。但到某一个程度,它就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数字了。我现在拿院士工资,一个月有一万多元,已经用不完,不如用来帮别人。”
 
    他还寄语年轻人:“人是社会的动物,一个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生存。年轻人要有时代幸福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未来需要年轻人负担起来——那时,我们这些人都不在了。”(人民画报记者/李舒亚)
[上一页]  [1]  [2]  [3]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龙翔)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