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化学青春——青年化学家的成长之路”五四青年主题论坛在京举行
2014-05-0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近日,中国化学会和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在京联合举办了“化学青春——青年化学家的成长之路”五四青年主题论坛。论坛上,几十名化学领域的青年研究者齐聚一堂,用亲身经历中的点点感悟煲了一锅有关科研的“心灵鸡汤”。

  做“纯粹”的科研

  按照流行的说法,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训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土鳖”。2004年,王训博士毕业时,他在博士阶段发表论文的引用次数已经超过2000次。“以此申请国外课题组,应该问题不大。”王训告诉记者。

  但当时,王训并没有离开,而是留在课题组继续开展他感兴趣的研究。如果申请出国,他感兴趣的工作就只好中断。2005年起,他据此开展了一系列与化学震荡有关的研究,取得诸多成果。

  如今,谈到自己过去的经历,王训感悟:“做科研,要‘纯粹’。”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教授孙晓明看来,在就业压力和社会浮躁大环境的背景下,“纯粹”二字格外珍贵,真正想做科研的学生非常少。几年前,孙晓明曾向一名学生提供了几个论文选题。但是,“学生问我,哪个选题能最快发论文,好让他尽快毕业。”回忆起这件事,孙晓明颇有感触。

  中科院院士李永舫也认为,科研应当以兴趣为动力。“科研是个苦差事,乐在其中才能做好。”他说。

  勇于面对挫折

  对于青年研究者而言,第一个难题便是要独立挑起重担,正如人生的成长过程,起步阶段也最容易遭遇挫折。

  北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侯仰龙回忆起自己刚刚留学归国时的情景:从买实验用品到申请基金,课题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他独自承担。

  2008年,侯仰龙在申请国家青年基金中失利。由于当时他的年龄已经达到该基金申请的上限,这次失利意味着他失去了最后一次申请该基金的机会。“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句话在我刚回国时经常听到。”侯仰龙说,“大家的期待和这次失利成了无形中的压力。”

  经过不断分析原因、调整心态,侯仰龙逐渐从起步阶段的挫折中走出来,并于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他强调:“既然遇到挫折,就勇于找自己的原因,不要抱怨,踏踏实实地做工作。”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胡文平则指出:“科研上肯定有陷入困境的时候,只要专心致志地不断向前走,没有哪个坎过不去。”

  抓住“意外”的机遇

  在李永舫的经历中,“机遇”被看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李永舫30岁才上大学,起初并没有想过考研究生。“一天晚上,室友告诉我,学校正在组织在校学生考试,并且推荐成绩靠前的学生提前考研究生。”他说,“一想到有机会继续深造,我当时很激动,立刻着手准备考试。”

  精心准备后,李永舫抓住了这次“意外”的机遇,考上了华东化工学院(现名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

  如今,已在高分子化学领域取得诸多成就的李永舫这样建议青年研究者:“一定要抓住机遇,机会都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你有实力才有机遇。”他进一步提出,希望青年科研人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立志高远、甘于平淡、敢闯敢拼,努力在科研事业的发展中作出贡献。

  对此,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主任李普强调:“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资源。我国对领军型科技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现在是人才成长发展发挥作用最好的时期,青年科研工作者应坚持科研梦想,传承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添砖加瓦。”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会展信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