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忆阻器或代晶体管成为第四种基本电路元件
2013-07-24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忆阻器 电路元件

   国内外鲜明对比

   “就在忆阻器的机理尚未完全探明时,国外商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了。”提及当前国内外研究态势,徐晖表示。

   据了解,自惠普忆阻器原型问世以来,国际研究迅速升温,至今已有百余所研究机构参与。不仅英、德、韩等国相继加入,Intel、IBM等工业巨头也在美国军方支持下砸下重金。

   2009年,科技部启动国际合作项目“忆阻器材料及其原型器件”,缪向水是项目负责人。他向记者坦承,“国内忆阻器研究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

   国内学术界在正式场合引介忆阻器大约在2010年。在该年的中国电子学会第16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上,一个重要环节即是由清华大学材料系教授周济介绍忆阻器。尽管这只是一个介绍性报告,却为与会者打开了一扇窗口。随后几年,该篇会议论文的下载量激增,显示出国内同行的极大热情。

   记者查阅全国博硕士论文库发现,2009年时,尚只有徐晖团队的一篇硕士论文专门介绍忆阻器;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增至11篇。

   不过,在段书凯看来,目前国内研究仍处于“自由探索”阶段,不仅力量分散,而且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和计算机仿真。受研究条件所限,真正物理实现尚不多见。

   “我们必须在国外厂商实现忆阻器产业化之前,‘强强联合,共同攻关’,取得原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以免将来受制于人。”缪向水表示。

   据了解,华中科技大学历经四年研究,“已经能够制备出纳米级性能稳定的忆阻器原型器件。”近期,由该校牵头,联合清华、北大、国防科大、中科院微电子所等单位已在联合申报一个“973”计划项目,一旦获批,将拉开我国忆阻器研发“协同作战”的序幕。

   鸿沟待跨越

   从长远来看,更大的挑战则来自于知识、学科和行业之间的“鸿沟”。

   湖南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尤志强曾前往美国交流,亲眼目睹惠普等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密集互动。不料回国后,他却接连遭遇在计算机期刊发表忆阻器论文被拒评的尴尬。他推测,评审专家对忆阻器缺乏了解,特别是计算机专家不熟悉半导体领域进展可能是原因之一。

   “忆阻器属于影响长远的应用基础问题,存在大量学科交叉,做计算机的往往很难申请到课题,而做半导体的又太着急出成果。”闵应骅直言不讳告诉记者。

   而在教学体系设置上,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理工科大学生必修的本科基础课程《电路原理》,直到目前仍未将“忆阻器”纳入,以致于不少师生对于忆阻器都普遍感到陌生。

   清华大学负责《电路原理》课程的主讲教师、该校电机系副系主任于歆杰认可了上述说法。

   于歆杰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8月,即惠普忆阻器论文刊出3个月后,全国高校举行电路教学年会,首个特邀报告便是由他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龚绍文合作的《关于电路第四基本元件的读书报告》,“反响很强烈”。

   彼时,由于歆杰等编著的《电路原理》教材刚出版不久,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图,即“电路基本量与电路基本模型间的关系”中的三个基本元件——电容、电阻和电感,“唯独缺忆阻器”。

   可实用器件的迟迟未问世,的确给进入教材带来了一定挑战。不过于歆杰透露,他已开始着手教材修订,将忆阻器这一理论上长期“缺失的一环”补上。

   徐晖则表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尚未成型是忆阻器进入教材的另一重要障碍。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徐)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