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在科学网发表的博文《中国科学精英老龄化太严重!》引发科学界学者的持续热议。
在博文中,李侠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年龄分布后认为,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界最高精英“老龄化太严重”!
根据“两院”官网数据统计,现任“两院”院士年龄主要集中在70-89岁之间,40-49岁院士比例很低。年龄在70-79岁之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占全部709名院士的四成以上,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龄就高达74.3岁。
38-45岁是最佳峰值年龄
早在2000年,长期从事科学史研究的李侠分析了1500-1950年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学术成就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家发表学术著作的年龄在逐渐提前,也就是说年轻化的趋势在加强。
据李侠统计,16世纪科学家发表重要学术著作的平均年龄是50.1岁,而20世纪上半叶已降到了34.9岁,相当于提前了15年。李侠还据此推测21世纪和22世纪科学家发表著作的平均年龄应为32.73岁和30.06岁。
李侠认为,38-45岁是一个科学家最具创造力的工作峰值年龄段,过了这一年龄段,科研能力就会逐渐衰减,70岁之后就很难说有什么创造力了,更不可能与年轻人相比。
但是中国目前的“两院”院士之中,处在这一工作峰值年龄段的院士比例很低,绝大部分院士年龄都在45周岁以上,中国工程院目前只有最年轻的院士邓中翰今年刚好满45岁。
对于现任“两院院士”年龄整体偏大的原因,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讲师赵明认为,有特定的历史因素。“1955年评选了一次院士后就停止了,直到‘文革’以后的1980年,时隔25年后才进行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评选院士。而这次院士评选的人数也是历史最多的一次,一共283名,占了现在院士总数的三分之一强。时隔10年以后的1991年又进行了第二次院士选举,这次的人数也超过200名。”赵明说,“这两次入选的院士经过二三十年的岁月,大部分已到了耄耋之年,再加上寿命普遍延长,因此导致了院士严重老龄化。”李侠同意赵明的分析,当时选的是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来这些学部委员都成了院士。他还补充说,中国科学界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的传统也是年轻人迟迟不能出头的重要原因。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梁忠伟在评论李侠的博文中也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教授、研究员评审等论资排辈现象。
也有科学界人士认为院士只是荣誉称号,并非实际职务和职称,其他国家院士年龄也很大,所以年龄大并不是问题。事实上,中科院学部在布置增选院士工作时多次重申,“院士”称号是学术界对院士本人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实际贡献的认可,是学术性荣誉称号,而非职务或职称。
“在西方成熟的学术共同体中,院士确实只是个终身荣誉称号,表示对该名科学家以往工作的承认和肯定。”李侠对早报记者说,“但在中国,院士变成了一种权力授予。一个院士能在各类资源分配中占尽优势。这一点,你从现在的院士在多少国家级课题和项目中挂名就能看得很清楚。”
- 华南理工唐本忠院士团队冯光雪教授/南开丁丹教授 ACS Nano:双模态ROS刺激的一氧化碳释放用于光动力和气体肿瘤的协同治疗 2024-11-05
- 浙大黄品同教授/周珠贤教授、南大顾宁院士团队 Adv. Mater.:胞吞转运级联超声空化高效靶向治疗深部细菌生物膜感染 2024-10-30
- 中科院理化所江雷院士/王京霞团队与合作者 AFM:在聚合物蓝相液晶原位表征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4-10-30
-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期刊创新奖开放提名 2021-11-10
- 2020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出炉 | 化学、材料科学 2020-11-19
- 多个维度评选全球300多万材料科学家中的TOP20,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2020-05-28
- 中英人口老龄化生物医用材料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