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南宁院士: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守望者和担当者
2012-12-1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格教育。大学要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人培养好,这是大学担当文化传承创新责任最根本的落脚点。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郑南宁
 
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能被世界多数民族、国家所认同,并能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重大贡献,是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真正强国的象征之一。对于大学而言,在大国崛起中培育出让世界认同的文化和杰出人才、传播和创造文明,是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走向开放包容的中国期待文化复兴
 
人是制度和文化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以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演进的,文化能深刻体现一个时代的民族思考维度和深度。面对当前文化多元的世界,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守望者,对文化要有足够的温情和敬意。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究其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包容、兼收并蓄的气脉不可或缺。正是这种气脉维系着中国文化绵延不绝,哺育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而在近代,先秦以来的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伴以我们自身原因,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种种困惑,忽视了文化和人文教育对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了当前社会的种种乱象。
 
当今,许多国家处在极度忧虑和混乱之中。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中国人期待百年的现代化之梦正在实现, 但人们却在发问,为什么物质文明如此丰富,而人的精神文化处于“低谷”。寻求精神资源,找回失去的文化,正日益成为我们遏制不住的群体冲动。面对这样的时代呼唤,大学应担当起文化复兴和价值追求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过去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是 “批判”,缺少继承。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中国社会赖以依存的传统文化,我们曾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这笔“账”现在还在还。探寻文化的回归,不是简单地回到孔子时代的儒学,而是要在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人类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坚守中国文化的精神家园。
 
文化传承创新期待大学教育改革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格教育。大学要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人培养好,这是大学担当文化传承创新责任最根本的落脚点。
近年来,我们工作中一直反思和追问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公民意识、独立思考、创业精神等问题。实际上,如何培养本科生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价值观。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特别是网络平行社会的出现,以“管理教育”为主的学生思想工作,以及传统的专业学院统一管理本科生学业和思想工作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因此,我们把本科生的思想成长、教学模式和学生社区生活环境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强调人格养成与专业教育并重。
 
从2005年起,西安交大开始试点住宿书院制,目前全校所有本科生分布在八大书院,每一个书院都住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专业学院的本科生辅导员全部转入书院担任学生的常任导师,来自不同学院的教授担任学业导师,聘请知名校友担任兼职导师。书院里的高年级同学还组建学长团辅导新生的学习和生活。书院在制度建设上保证学生拥有更多的自我管理和发表意见的权利。也促进了本科生的自我教育、人格养成、学业和思想的成长。
 
此外,人文关怀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因此大学的教育必须承载人文精神的培养。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知晓物质世界的可能和局限性,而对文化的了解才能让他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清楚人性善恶,懂得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大学通识教育是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与价值观,从而树立全新的对社会、对文明和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一个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人,才会用包容的胸怀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
 
网络社会带来机遇和挑战
 
经济的全球化、网络社会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表现的形式,为文化传承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和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为文化、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传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可以使一种文化现象在瞬间被所有人知晓;信息和大量数据的获取几乎没有成本,改变了文化传播过去所依存的传统媒体环境;另一方面,互联网文化和大量信息的轻易获得已成为人类思想的竞争对手,使得人们容易忽视思想、思考和人文关怀;另外,互联网中的抱怨、发泄和低俗文化,也给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
 
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担当者,面对网络社会的出现,既要利用新的技术和手段让先进的文化和人文精神传播到更远、更多的群体,使好的文化成为一种思想的力量,产生推动时代发展的正能量,也要教育学生学会判断和抵制不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落后文化和极端思潮。
 
总之,大学是人类近代许多科学发现的策源地,而重大的科学发现意味着一种新的文明即将形成。大学在这方面要有所作为,必须坚持创造的科学精神、卓越的教育教学和不懈的文化传承创新。这样才能使大学真正成为国家的智力源泉,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李菲)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