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国院士:回眸中国高教十年之变
2012-11-14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跟踪研究”向“合作研究”转变
从1988年至1995年,侯建国曾先后在前苏联科学院结晶学研究所电镜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95年他回到中国科大工作的时候,学校的科研条件还非常差。
为尽快开展工作,他和同事曾在校内收集了一批闲置破旧的仪器设备,还曾到上海微生物所拉回一台报废的X光机,然后根据实验工作的要求,用了整整一个暑假时间,对这些设备进行维修和改造,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建实验室。“尽管后来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与国际前沿研究水平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我想,实验条件的差距是主要原因之一。”侯建国说。
过去十年里,由于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的持续重点支持,以及中央财政对教育、科技投入的大幅度增长,高校的办学条件和实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大大促进了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不少大学的研究机构中的一批实验设备水平已经与国际一流大学逼近。比如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现在不仅拥有一批国际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而且还在自主研发先进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教授们利用自主研发的单光子纠缠源、单分子光学性质测量等装置开展了国际前沿实验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多次在《自然》、《自然·光子学》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
“过去,我们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多是‘学徒式’,跟在国外科学家的后面‘打打下手’、‘师从学艺’,很难在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侯建国说,随着国内实验条件的改善和高水平研究队伍的凝聚,高校的学术研究也逐步从“跟踪研究”向“合作研究”转变。
“仅以科大为例,我们已经在铁基超导、量子通信、先进核聚变、火灾科学等诸多领域具备了国际前沿水平,我们的科学家已经开始与国外学术同行开展平等互惠的国际合作研究,有的甚至是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侯建国说。
中国科大长江特聘教授陈仙辉是国内培养的博士。他二十年如一日耕耘在新材料研究领域,在高温超导体和钴基氧化物的磁场下的输运性质和自旋结构与电荷的相互作用、富勒烯化合物中电荷转移对声子行为的影响、氧同位素置换诱导的金属—绝缘体相变和自旋态转变等方面取得了令国际同行注目的研究成果,已在《自然》、《自然·材料》、《自然·物理学》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总被引次数3600多次。他关于铁基超导体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和国内两院院士评选出的当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而最近由中国科大牵头组建的先进核聚变能与等离子体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更是吸引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的参加。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已经在发表国际学术论文数、获得专利数、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数、高校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中重要任职数等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也引起国际学术界的赞叹。以国际最权威《自然》系列期刊为例,2000年中国学者仅发表了12篇论文,而2011年发表的论文已达到225篇,占全球总量的6.6%。另有数据表明,2011年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论文(即引用率最高的1%论文)中,有11.3%是由中国科学家发表的,比率列全球第四,而在2001年,这一数据仅为1.85%。
侯建国介绍说,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就曾评价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使得中国科大,也是整个中国,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英国《自然》杂志在发布《自然出版指数2010中国》时也称赞,“总的来说,中国科大是亚太地区自然光子学方面的主要贡献者”。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Hou)
相关新闻
- 中国海大何治宇/于良民 Adv. Sci.:基于传统中药冰片的聚合物胶束脑内药物递送系统-用于精确适应病理机制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 2025-01-21
- 中国科大龚兴龙教授团队 JMCC 封面论文:一种柔性防护电子皮肤 2025-01-20
- 中国科大龚兴龙教授团队 ACS Nano:透气、可拉伸、可回收的纤维素气凝胶电子皮肤器件 2025-01-16
- 湖南大学段辉高教授团队《Adv. Mater.》:“光刻胶全干法转印”工艺赋能柔性电子器件高保形制造 2023-06-27
- 教育部:教师考核评价要“破五唯”,边破边立!要重投入,不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2020-10-09
- 蹇锡高教授、朱美芳教授等15名中国大陆科学家当选2019年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