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国院士:回眸中国高教十年之变
2012-11-14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过去,我们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多是“学徒式”,现在我们的学术研究已从“跟踪研究”逐步向“合作研究”转变。经过十多年的规模扩张式发展,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数量和规模的发展是大学发展的基础,而质量和层次的提升则是大学发展的根本所在。
“说起中国高等教育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我是一名亲历者与见证人,感到变化实在太大,也太多。”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六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正行进在由“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先”的发展模式转型之路上,开启了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出国热”向“回归热”转变
本学期开学初,侯建国主持召开了中国科大本年度第二次优秀人才引进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了13人的任职申请。他们全部拥有在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或高科技企业学习、工作、访问进修或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经历,其中包括1名外籍学者。
十年前,中国高校领导者们都在为优秀学生出国深造所造成的人才流失而担忧,也为能聘请外籍学者来中国从事语言教学而沾沾自喜。那时,侯建国已任中国科大副校长,分管人事工作,“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为了留住一个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或者为了挽留一位希望调走的优秀教师,我要花很多时间去做工作,甚至连校长、书记都会亲自出马”。
而如今,仅2009年以来该校已引进“千人计划”教授35名、“青年千人计划”教授55名、中科院“百人计划”教授62名,其他各类教授55名。目前全校拥有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共296名(不重复计算),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以上……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的力度,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的一大批学术干才、将才乃至帅才正在源源不断地回归祖国,在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全职从事学术研究的“洋面孔”也越来越多了。据统计,仅中组部组织实施的“千人计划”项目,自2008年底实施以来已累计引进2793人,其中高校占了较大的比例。
“由‘出国热’向‘回归热’的转变,是十六大以来这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界出现的重要现象之一。”侯建国认为,高端人才回归热现象不仅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表现突出,在位处中西部地区的大学也屡见不鲜。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演进到逐步形成人才洼地效应的地步,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正行进在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路途上。
“说起中国高等教育十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我是一名亲历者与见证人,感到变化实在太大,也太多。”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六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正行进在由“规模扩张”向“质量优先”的发展模式转型之路上,开启了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出国热”向“回归热”转变
本学期开学初,侯建国主持召开了中国科大本年度第二次优秀人才引进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了13人的任职申请。他们全部拥有在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或高科技企业学习、工作、访问进修或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经历,其中包括1名外籍学者。
十年前,中国高校领导者们都在为优秀学生出国深造所造成的人才流失而担忧,也为能聘请外籍学者来中国从事语言教学而沾沾自喜。那时,侯建国已任中国科大副校长,分管人事工作,“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为了留住一个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或者为了挽留一位希望调走的优秀教师,我要花很多时间去做工作,甚至连校长、书记都会亲自出马”。
而如今,仅2009年以来该校已引进“千人计划”教授35名、“青年千人计划”教授55名、中科院“百人计划”教授62名,其他各类教授55名。目前全校拥有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共296名(不重复计算),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以上……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的力度,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的一大批学术干才、将才乃至帅才正在源源不断地回归祖国,在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全职从事学术研究的“洋面孔”也越来越多了。据统计,仅中组部组织实施的“千人计划”项目,自2008年底实施以来已累计引进2793人,其中高校占了较大的比例。
“由‘出国热’向‘回归热’的转变,是十六大以来这十年中国高等教育界出现的重要现象之一。”侯建国认为,高端人才回归热现象不仅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表现突出,在位处中西部地区的大学也屡见不鲜。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演进到逐步形成人才洼地效应的地步,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正行进在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路途上。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Hou)
相关新闻
- 中国科大龚兴龙教授团队 CEJ:具有热-力-电耦合特性的远程温度报警织物 2024-11-01
- 中国科大龚兴龙教授课题组《Nano Lett.》:Janus传热结构实现导电芳纶复合材料的超持久和隐蔽式热管理 2024-10-29
- 中国科大李良彬教授团队 Macromolecules:玻璃态聚合物在宽温度范围内的过老化 2024-10-29
- 湖南大学段辉高教授团队《Adv. Mater.》:“光刻胶全干法转印”工艺赋能柔性电子器件高保形制造 2023-06-27
- 教育部:教师考核评价要“破五唯”,边破边立!要重投入,不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2020-10-09
- 蹇锡高教授、朱美芳教授等15名中国大陆科学家当选2019年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