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顾晓鸣教授:大学中要有生命的延续
2012-07-25  来源:中国科学报
 
青春之美谁欣赏
 
这些年,顾晓鸣在关注高等教育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对青少年教育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他注意到了一个现象。
 
“在国内,对于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研究与研究对象的年龄是成‘反比’的。”他解释说,对幼年儿童、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著作很多,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学、人类学研究却很少。但是,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男女生在生理变化、青春期认知结构的性心理等方面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对此,我们关注明显不足,这反映在高校的内部,便表现为某些制度安排得不尽合理。
 
“不可否认,这几年各高校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提升。但问题是,这在本质上还属于教育的外在思维,即怎么让学生住得舒服,这并不等于从学生的特定年龄结构出发,对其内心需求的关心。”他说。
 
仅以大学内部的宿舍安排为例,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男女生宿舍分为两地,中间完全隔离。顾晓鸣将这种方式称为“把学生当动物饲养”。“我们没有看到青春期学生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展现出的美丽,进而帮助他们维护这种交往的纯洁性,而是采取了硬性的分隔措施。但这样的处理带来的结果是什么?是男生想方设法潜入女生宿舍,是女生千方百计私会男友。于是,整个过程反而被色情化了。”他说,“堵”与“疏”之间究竟如何取舍,不言而喻。
 
在采访中,顾晓鸣坦言,自己可能是在国内高校中,最早提倡女生在大学期间寻找自己爱情的。他表示,大学期间的爱情是美丽而纯洁的,也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本性特点。如今,几乎所有高校已经对学生情侣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这反映了顶层设计的人性化,但仅仅宽容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加科学和贴心的引导。
 
面对学生,你是谁?
 
1962年,17岁的顾晓鸣参加完高考。当他仰望天空时,忽然意识到了一个有些“哲学化”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死,但什么东西是死后也不会消失的呢?他想到了两样,一是知识,死后可以通过书本流传;二是自己的孩子和学生,那将是他生命的延续。
 
对高等教育,顾晓鸣的一些观点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但这些观点却无不渗透着其对学生深深的爱。虽然他也曾一再表示,对学生的爱并不等同于“溺爱”,但显然在内心中,他已经将学生看成了自己的孩子。在采访中,他也一再假设:“如果这个学生是你自己的孩子……”
 
不可否认,如今的高等教育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部分属于制度层面,通过在制度层面调节都能加以解决,但很多问题的深层次根源也都可以归结到一点,即制度设计者和制定者在对待制度接受者——学生时,将自己摆在何种位置。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还是耳提面命的教育者?抑或是含辛茹苦的养育者?
 
如果每个师者都能将自己的学生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或许很多问题从一开始就不会存在。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