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赫晓东教授团队在多尺度复合材料方面有了重大突破。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采用化学方法将碳纳米管接枝到碳纤维上,并利用纳米操纵技术定量地测试出单根碳纳米管和单根碳纤维之间的接枝强度,从而为多尺度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强机制找到了直接的证据。这一创新性成果在国际期刊《碳》(Carbon) 2012第12期上发表,并且以封面形式报道。审稿人对这一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评价该工作具有很强的原创性,为解释多尺度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强机理找到最为直接的证据。《碳》是国际专业期刊,2011年该杂志影响因子为5.38。
这项成果主要由赫晓东教授、王荣国教授、李宜彬副教授以及他们共同指导的博士生王超、彭庆宇一起完成。该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科学基金的支持。
赫晓东教授团队受树根结构的启发,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利用化学法在碳纤维上接枝碳纳米管的思想,从而实现了碳纤维和碳纳米管的化学结合,经过7年的刻苦攻关,可以有效的调控碳纳米管的接枝密度,使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提高一倍以上,成果先后发表在《碳》(Carbon,影响因子5.38,2篇, 发表于2007年和2012年)、《材料化学》(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2篇,发表于2012年,影响因子5.97)、《材料力学》(Mechanics of Materials,发表于2012年)等多个期刊上。
多尺度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强机制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其中碳纤维和碳纳米管的接枝强度是影响增强效果最关键的因素,如何定量的表征出这一接枝强度始终是科技工作者的一大难点,该团队利用纳米操纵技术将碳纳米管和碳纤维的接枝强度定量的测量出来,为多尺度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强机理找到了最为直接的证据,实验结果证实了碳纤维和碳纳米管之间的接枝力是化学键,并非是范德华力。这一创新性成果被国际专业期刊《碳》以封面形式报道,也标志着我校在这一方面的基础研究又迈向了一个新台阶。
- 南工大材料学院:低渗流阈值PVDF/MWCNT复合材料的导电、流变及机械性能研究 2024-04-24
- 华南理工大学孙大文院士团队 CEJ:双重生物激励的柔性光热共晶凝胶用于被动式界面抗冻 2024-04-16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宋仕强团队 JMCA:糖塑法辅助制备的具有优异触觉感知功能的中空PDMS可穿戴织物 2024-03-13
- ERAU江一舟/武科大程濛等 CEJ:基于连续编织碳纤维电极的超强超级电容同轴直写技术 2024-09-27
- 北化贾晓龙教授、杨小平教授团队 Compos. Part B:上浆剂在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过程中的跨尺度演变及作用机制新发现 2024-09-19
- 长春工大 CEJ:1T MoS2-MXene异质结构修饰的碳纤维基太阳能光热蒸发器-兼具可靠的机械性能和出色的海水淡化能力 2024-08-29
- 西安交大吴宥伸博士、潘爱钊博士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杨彪博士团队综述:无稀土白光LED材料的进展与展望 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