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制度应摒弃国家统管
2012-06-04 来源:中国科学报
由单位和导师自主管理
在中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变革的过程中,减少政府行政审批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科研、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管理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尽量减少政府负责的审批、评定、颁证等管理环节。博士后是起源于欧美的青年人才培养模式,但这些国家的政府并没有对博士后进行直接管理,其制度运行效果却很好,这值得我们反思。中国自1985年建立的政府主导的博士后管理模式可能适应于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在加入WTO已经10年后的今天,依然坚持政府主导管理就显得落后和不合时宜了,没有与时俱进。但非常遗憾的是,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最近颁发的“十二五”规划中,依然把坚持政府主导作为基本原则。这样的规划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一些政府主管部门本身可能成为改革的障碍。国家有关部门需要慎重研究的是,为什么要坚持政府主导管理博士后?如果没有政府管理,难道博士后的培养质量就会下降吗?毕竟博士后训练只是一个人科研职业的过渡阶段,不是一种正式教育,所以无需政府进行严密而烦琐的管理。
摒弃政府统管的同时,应该增强单位和导师自主管理的权限。这和经济领域改革中减少政府干预、增强企业自主权(包括人事自主权)的道理类似。对博士后工作质量的最佳评判者是其导师。导师应该根据其科研的需要和经费的充裕程度自主招收博士后,也可以根据博士后的绩效好坏来决定解聘或者续聘博士后。在自主管理的模式下,博士后的待遇、工作年限、绩效评价完全可以实现市场化管理,从而最大地发挥博士后的潜力,同时强化导师在博士后管理环节中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双赢”的结局。
提高人员经费是招收优秀博士后的关键
毛泽东曾说过,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其次才是武器。科研更是如此,人才是第一要素。但是,目前中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中的“重物轻人”的现象还是很严重。尽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等所管理的基础研究经费近年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其中人员经费比例一般都不超过15%。而在美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科研项目中人员经费的比例一般都超过50%。
人员经费不足大大限制了导师招收优秀博士后的能力。以每年获得1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的实验室为例,其人员经费上限只有15万元/年,这其中还需要给大量的博士研究生发放生活补贴,用于补贴博士后的额度就少得可怜了。在人才全球化的年代,优秀博士毕业生一般选择去欧美发达国家而非留在国内进行博士后训练,待遇低下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博士后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该只是帮助制定供参考的待遇标准范围,具体待遇由单位和导师根据所聘人员的实际水平、努力程度和课题进展状况等进行灵活掌握。至于和博士后待遇有关的住房等问题也都应该实行货币化和市场化。要避免目前的博士后和导师的“双输”现象,就需要进行如下改革:取消“博士后证书”制度,摒弃国家统管,增强单位和导师的自主权限,增加科研项目中的人员经费比例以提高博士后人员的待遇等。惟其如此,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国内乃至国外的优秀博士毕业生选择在中国进行博士后训练,并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主力军。这毋庸置疑是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经之路。
(作者:昌增益为北京大学蛋白质科学中心主任,付新苗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国务院发布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 2015-12-03
- 我国博士后制度迈入而立之年 出路何在 2015-03-19
- 我国将发挥高校等作用全面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 201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