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到了抉择的临界时刻
2005-07-11  来源:中国聚合网
关键词:
    每年6月,堪称“高考月”,不但学生忙着考试,家长忙着查分、填志愿,媒体的报道主题,也几乎时刻不离高考左右。今年略有不同的是,除了高考新闻之外,研究生考试的新闻也占据了不少的版面,同是教授,有招不到的,有不肯招的,还有陷入绯闻择不清的。随着这些消息的披露和媒体的讨论,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及更广泛的有关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话题,开始逐渐展开。而最新一期《南方周末》有关“聚焦大学校长”的专题报道,更将讨论引向深入。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金字塔尖,如果研究生的招生制度,都惹得教授愤然不满,则整个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已经不是几个教授如何招几个研究生那么简单。其实无论是招不到还是不肯招,都是源于同一个原因,即在教授看来,现有的研究生考试方法和招生制度,无法遴选出他们中意的人才,而现有竞比方式下的胜出者,又难入他们的法眼。他们一较真,就采取了决然的动作,而不那么较真的,则会以现实的态度选择“次优”,接受现有考试方式下的胜出者。而另外一些人则索性针对制度的软处善加利用,以手中握有的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那个跌入绯闻的教授,就是这样的角色。

  改变这种弊端的方案一直都是有的,就是在一些基本制度的保障下,给予教授更多的“自由裁量权”,甚至实现教授的自主招生。但这是一个令无数人闻之色变的主意:在目前这么严密而刚性的制度下,尚有教授以权谋私,让他们自主招生,岂不会演变为公然地出卖学位?然而其实未必。无论是赋予教授“自由裁量权”或实现教授的自主招生,教授都依然受到由“硬”到“软”的多重约束。首先是法律或校规层面的“硬约束”:权-钱交易或权-色交易者,一经发现,必予开除,并交法律制裁。如果再参照“污点证人”的做法,行贿学生检举受贿教授,教授必受弹劾而学生可以保留学籍,则教授必会见贿(无论钱还是色)心惊。而解决了这两个重头,其他的则可以以较“软”的约束实现:如果有教授乐于卖弄人情,以致连年没有出色的学生,则减少招生名额、暂停招生资格、延缓获得终身教职的资格,都可以成为约束或惩罚的措施。在更软的层面,还有学术声誉的约束,没有哪个在意自己学术地位、学术声誉的教授,敢不认真招生、认真教学。而在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中,没有几个教授敢不在意自己的学术声誉。

  总之,当教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独立地负起从招生到毕业的全部责任,而这种责任又与其自身利益和自我期许切实相关时,他认真遴选优秀人才的动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将大过以权徇私的冲动。一个教授如此,一个赋有独立使命和自主权利的大学亦如此。因此,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先生接受记者访谈的主旨,是高校的使命和权利,而记者的点题却是“不给学校推脱责任的借口”,也是恰中要旨。而当全国所有或至少大部分高校均在无可推脱的情况下,承担起选拔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和使命时,也就在更本质的意义上,实现了使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的社会公平。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教育制度不但没有沿着上述方向演变,且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对以考试分数为唯一尺度的“公平”目标的无限追求,导致考试方法、招生制度都日趋标准化、机械化、量化、僵化,几无任何回旋的余地,并由本科招生逐渐向上延伸,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完整僵化体制。这个制度是如此的严整甚至神圣,仿佛任何环节的松动都可能导致整个体系的崩塌,以致任何加以改革的动议都会招致最激烈的批评和最愤怒的质疑,甚至引发恐慌。于是尽管对这一制度的质疑和批评不断,却依然没有任何松动的迹象,甚至反而有更加僵化和严密的倾向。

  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我们愈发感念改革开放的伟大。其最伟大之处,则在于主导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当时日渐僵化而又凋敝的计划经济制度下,谁敢设想让企业不受管制地各谋其利,中国的经济会面临怎样的混乱和灾难?然而20多年过去,各行其是、各谋其利的市场经济改革,让中国人充满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豪。比起一国经济制度的彻底转型而言,教育制度变革的自身难度及对社会的影响,其实还是等而下之。而教育制度改革的迫切,已经到了改革开放前的那种临界时刻,需要改革者拿出抉择的勇气和智慧。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丁玲)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