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海召开2011年度市科技奖励大会
2012-04-0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2012年3月3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2011年度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会上宣读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人员)的决定》。按照《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规定》,2011年度的科技奖励工作经过了专家初评、复核,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报请市政府批准,决定授予周良辅、贺林为科技功臣奖;授予自然科学奖23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技术发明奖2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科技进步奖277项(一等奖42项,二等奖85项,三等奖150项)。另授予加拿大籍精神卫生专家费立鹏(MichaelRobertPhillips)、日本籍心血管专家小室一成(IsseiKomuro)国际科技合作奖。授奖总数326项(人)。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设立,重点奖励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原始性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培育战略性产业、促进城市安全、健康生态发展和推进区县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2011年度获奖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环境保护、航天航空等产业领域一系列高新技术突破,加速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据统计,2011年度的获奖项目中,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有66项,占20.5%;新材料技术领域有31项,占9.6%;新能源与环境技术领域有50项,占15.5%;信息技术领域有60项,占18.6%。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已经成为助推新兴高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发展的原动力,为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如,由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戴瑞鸿教授等完成的“麝香保心丸的研制、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成功实现产业化,实现产值30多亿元。  
  二是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凸显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企业已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一大批企业牵头完成的科技成果获奖。企业牵头独立完成的成果161项,占50%;大专院校牵头完成的项目82项,占25.5%;科研院所牵头完成的项目41项,占12.7%。企业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总数首次超过高校与科研机构牵头完成的获奖项总数,位居第一,凸显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反映了企业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的不断增强。除自然科学奖和社会公益类项目外,获奖的200多个技术开发类企业牵头和企业参与的项目,创新成果的应用与专利技术的产业化,三年累计实现新增产值4796亿元,新增利润391亿元,新增税收112亿元,比上一年有明显增加,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是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一大批惠及民生的科技成果获奖。在2011年获奖项目中,具有知识产权、促进民生发展的科技成果有136项,占全部获奖成果的42.2%。科技为健康城市、绿色城市、和谐城市的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城乡常见病、难治病和多发病防治等重大疾病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高疗效等方面,共有33项医疗卫生科技成果获奖,占获奖总数的10.2%,其中一等奖有11项。如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等完成“基于中国上海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的肿瘤筛查和早期诊断模式的应用与推广”项目,针对我国乳腺癌早期诊断和筛查中亟待解决的难点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在全国二十余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提高了全国乳腺癌诊疗水平。  
  四、助推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年轻人才成亮点。在本市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中,一批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发明与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今年市奖获奖人员共2588人次,其中35岁及以下的732人,占28.3%;36-45岁的908人,占35.1%;46-55岁的687人,占26.6%;其他的261人,占10%。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占主导地位,占63.4%,年轻科学家已成为本市科研队伍的生力军。比如,由上海广茂达光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完成人温源博士年仅35岁,是本次获一等奖中最年轻的一位。  
  五、基础研究优势依旧明显,提升了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一批原创性突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研究成果涌现,论文总数和总被引用次数大幅增长,标志着基础科学产出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据统计,获奖项目发表论文总数9972篇,比上一年度增加10.1%;被SCI、EI收录3831篇,比上一年度增加9.9%;被国内外同行引用次数35101次,比上一年度增加2.5%。其中,自然科学奖23个获奖项目,每个项目平均发表SCI/EI论文47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480次,单篇引用次数最高达272次。部分论文发表在Nature及其系列、Science及其系列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会展信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