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校专业调整如何利于人才培养
2012-04-05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1年度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本次公布的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850个本科专业,可自2012年开始招生,同意撤销的32个本科专业的在校学生要按原培养方案培养至毕业,并保证教学质量。
 
在审批同意设置的高校专业名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之外设置的新专业,包括北京大学的“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北京交通大学的“物联网工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孟加拉语”等。
 
我国高校专业近年来调整非常频繁。那么,专业对高校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学校调整专业的依据是什么?怎样调整专业才更有利于我国“百年树人”大计?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高校管理人员、高教研究专家。
 
社会需求决定专业增减
 
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介绍,在新设置专业时,高校需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向教育部申报,而撤销专业则由学校自主决定,只需在教育部备案。
 
《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规定,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必须具备四个要求:符合经学校主管部门批准的学校发展规划,有人才需求论证报告,年招生规模一般不少于60人;有专业建设规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其他必需的教学文件;能配备完成该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一般应有已设相关专业为依托;具备必需的开办经费和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场所等办学基本条件。
 
这些统一的、一般的要求,是构建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质量标准的基础。
 
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介绍,高校决定新增专业,除了考虑教育部要求的标准,重要的就是看社会需要,也就是所增加专业的就业前景。
 
社会职业需求的增长,已成为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之一。今年新设专业中,“物联网工程”成为出现最多的字眼,是最热的专业,共有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80所高校开设此专业。
 
据悉,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当年有东北大学、天津大学等33所高校招生,且多为重点高校。
 
社会需求的减少,无疑也是高校撤销专业的重要因素。一些高校在调整专业时,首先会从生源上来看,也就是看招生情况是否乐观,其次还有就业率、学科水平等。对总分排名居后的专业,往往实施暂停专业或减少招生计划等措施。
 
教育主管部门也将社会需求作为高校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2011年,教育部发文提出,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
 
学校学生共同面对专业凉热
 
一位高三学生家长对记者表示,在为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时,首先会考虑专业及其就业前景。
 
尽管每所高校都会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水平、师资队伍等情况进行专业调整,但也有教育学者指出部分高校增设专业存在不够理性的情况。
 
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指出,去年上海市发布预警的18个就业率低的专业中,有不少就是当年因为就业好而热门、大家一哄而上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