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校图书馆:距离免费开放还有多远
2012-03-2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近日,北京市110余家图书馆联合发起成立“首都图书馆联盟”,并提出十项文化惠民举措,其中包括“在高等院校图书馆逐步实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通过办理借阅证使读者共享图书资源。”消息一出,立刻引发社会热议。大学图书馆能否敞开大门,公众“借书难”如何破解?记者就此走访了北京部分高校图书馆。
 
记者了解到,加入首都图书馆联盟的高校图书馆共有34所,其中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多所大学已经实现面向部分社会读者开放,但开放方式不尽相同。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校外读者只要凭本人二代身份证以及本人有效证件(工作证、学生证等)或单位介绍信,就可以在咨询台办理一张半天或一天的临时阅览证,但只限查阅和复印,不能外借。收费标准为半天1元,全天2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也与北大政策相似,均允许校外人员凭身份证、单位介绍信办理临时证件查阅资料,但开放的区域各不相同。
 
据统计,2011年北大图书馆接待校外读者量3万多人次,平均每天不到100人,而北大日均接待量为8000多人次,相当于每80位读者中有1位校外读者,比例并不高。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首都图书馆联盟副主席朱强说,“目前,高校图书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可能还停留在小规模实践中。将来如果要大规模实现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免费开放,还需要联盟内部认真研究并达成共识,在具体细则出台前,各学校还将坚持原先的校外读者管理办法。”
 
在北京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担任研究员的孟晓冬对高校图书馆开放“举双手赞成”。他表示,由于工作需要,常常需要查阅一些农业试剂检测方面的科研论文和最新数据,“高校图书馆资源多且全,就是一个‘聚宝盆’,如果开放,会给我的工作带来极大方便。”
 
北京大学经济系研一学生刘庆则担心地说:“我们专业的一些书本来就没有几本,同学之间还要轮流看,如果被外面的人都借走了,我们的学习肯定会受影响。”
 
朱强告诉记者,高校图书馆永远是把“为在校师生科研教学工作服务”放在第一位,不可能办成农贸市场。如果把图书馆当成一个博物馆、一个景点开放,那大学图书馆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实际上,高校图书馆里的书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诱人,多数读者可能会感到失望。”朱强表示,多数社会公众对图书馆了解不够。图书馆有不同分类,如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等,不同类型图书馆的服务对象、馆藏资源差别很大。
 
据介绍,北大图书馆每年新进图书约10万册,不到5万种,其中有九成以上是纯学术图书,包括很多外文图书,只有不到10%的科普读物、小说文学等。“公众来了以后就会发现,高等数学、超声手册、工程图学、中草药异名辞典……很多书都是他们看不懂或不感兴趣的,感兴趣的热门大众读物因为副本有限也被借光了。”
 
此外,新进图书就意味着要占用更多的空间,以北大图书馆为例,每年进书约10万册,需要新增500平方米的书架来容纳这些书,10年就需要增加5000平方米的空间,空间扩张的速度非常之快。
 
“高等院校图书馆开放已是一个趋势,但短期内实现仍有一定困难。”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校图书馆的资金预算、馆舍空间、阅览座位、人力资源,均是根据在校师生需求而配置。如果一下子扩大开放范围,大量接待社会读者,高校图书馆还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待条件具备后再大规模开放。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表示,读者的需求是多元的、无限的,但是每个图书馆收集的资源是有限的,要让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需求,就需要各个图书馆共享资源,联合起来满足更多读者的不同需求,这也是首都图书馆联盟设立的初衷。
 
朱强指出,“借书难”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资源分布不均,如果能少建超大型图书馆,多建一些小型社区公共图书馆,通过虚拟网络促进资源共享和流动,才能真正满足更多社会大众的阅读需求。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