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宜瑜专访:让优秀科研人员20年“不愁吃”
2012-03-13  来源:科技日报
 
而青年基金项目的renew机制,则是让研究工作突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通过快车道直接获得面上基金资助,从而实现在起步阶段的连续稳定支持。
 
陈宜瑜说:“希望借此加强对青年人才的资助,力争经过三到四年时间,帮助这批年轻人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稳定开展研究工作。”
 
“后面通过竞争再接上优秀青年基金、杰青、创新群体等,能够实现接近20年的连续支持,从而形成一个科研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体现竞争中的稳定支持,这对于人才成长非常重要。”他说道。
 
让博士后成为科研的主力军
 
在这一人才链条中,博士后被提到重要位置。“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博士后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陈宜瑜说,“让其成为科研活动的主力军。”
 
他说,从国际科研活动的普遍规律来看,博士后研究阶段是青年科技人才出思想、出成果、进一步奠定科研基础的重要时期。以前,科学基金对博士后的申请大多采取给予一年期小额资助的方式,资助周期太短,力度较低,不利于博士后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而这与我国博士后培养的制度和环境有很大关系。
 
“我国的博士后目前已经成了一种后学位制,只有2年,跟着导师做项目的话,经常是还没熟悉情况就已经出站了,所以无法成为科研的主力军。国外的博士后培养是项目制,只要导师有经费、项目,就能招收,培养周期一般都是4年。”陈宜瑜说。
 
从今年开始,基金委将努力调整对博士后青年人才的资助方式,今后对于博士后人员提出的申请项目,一律不再采取一年期小额资助的方式,而是择优给予3—4年的青年或面上项目资助,同时要求博士后培养单位提供书面承诺,对于获得资助的博士后人员,允许其延长博士后研究期限至项目结束,并给予延长期间内工作和生活方面的相应支持。
 
事实上,陈宜瑜也在不同场合呼吁博士后培养制度的改革。他希望基金委正推行的这种资助方式,能逐步带动博士后制度的转变。
 
在竞争择优中体现稳定支持
 
为了给科研人员提供稳定支持,今年的面上项目资助强度进一步加大。“2010年年初,绩效评估结果还没有出来的时候,评估专家就提出,认为我们的资助期限短,强度低。”陈宜瑜说,“当年我们就做了相应调整。”
 
2011年,基金委把面上项目的执行期从3年延长到4年,重点项目从4年延长到5年,平均强度分别由2010年的34.7万元和221万元提高到60万元和300万元。今年,以面上项目为代表的自由申请项目仍将是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强度提高到80万元,期限仍为4年。
 
“提升资助强度以后,一个面上项目可达到80万/4年,每年有20万元的经费支持,基本能够维持一个课题组的运行。我们希望科研人员能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做研究,而不是浪费在申报课题等杂事上。”陈宜瑜说。
 
事实上,科技界一直呼吁要加大稳定支持。“但我们认为,稳定支持和竞争择优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竞争的稳定支持不会成功,只有在竞争择优中实现稳定支持,才能真正提高科研水平。”陈宜瑜认为,“科技要发展必须要有竞争,稳定支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吃大锅饭’,关键是要寻找到有潜力的,发展前景好的科学家,在竞争机制中采用特殊政策和管理方式,来保证他们科研生涯的稳定长久。”
 
陈宜瑜说,打造完整的人才培养链也是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希望能够在竞争择优的基础上稳定支持一批优秀年轻科学家更好更快地成长,培养出国际一流的科学家。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