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上午,上海有机所交叉学科讲座第二十一讲在有机所图书馆楼报告厅举行。香港中文大学的吴奇院士做了题为“How cationic chains free in solution promote gene transfection溶液中的阳离子自由链如何促进基因转染”的讲座。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林国强先生主持了讲座,部分研究员和近百位职工、学生参加了讲座。
吴奇院士是香港中文大学伟伦化学讲座教授和物理荣誉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吴奇教授和他的实验室以在高分子溶液,凝(冻)胶网络,大分子胶体等方面的工作成名,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集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分子生物之成,设计和执行决定性的实验来回答一些与大分子,生物以及胶体有关的重要问题。”
本次讲座吴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基因治疗研究的大背景。随着基因转染技术的日益成熟,基因治疗的载体问题成为限制基因治疗发展的瓶颈之一。在物理方法、病毒载体、非病毒载体例如聚合物、脂质体、生物大分子等载体传输的几种途径中,吴教授着重介绍了其研究组在聚合物载体促进基因转染中的研究成果。对于基因转染中存在的细胞外、细胞内和核质体中各种影响转染效率的因素,吴教授将其比喻为多个跨栏障碍,跨越每个障碍比喻为waltzed through a slit。其研究组从PEI(聚亚乙基亚胺)/DNA开始研究,通过观察基因转染过程阳离子和阴离子电荷比不同情况下的转染效率的变化,他们发现了没有和DNA复合的PEI对转染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还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上述情况是否针对特定的聚合物或细胞?是否归因于细胞摄入量的提升?是否源于自由链和络合链的交换?是否归因于质子泵效应?通过研究他们否定了被广泛接受的“质子泵效应”;进一步地研究自由PEI链的长度和拓扑结构的影响例如直链、支链、超支化结构的转染效率等问题后,发现过量的PEI起着阻止基因药物在细胞液中被破坏的作用。吴教授认为,科研人员有“Problem-centered”和“Method-centered”的不同类型,其作为一个“Problem-centered”的研究者,从发现“Problems”到给出“New ideas“,然后进行”experiments”并获得“Observation results”和发表Publications”,再进行“Model analysis”,直至给出“Explanations and predictions”,是一个不断求知创新的过程。吴教授建议同学们要注意思考和设计实验,注意实验中的反常现象。当前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最新的实验技术随时出现,而在分子水平上的生物过程在本质上是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因此吴教授鼓励大家要充分发挥化学分子结构研究方面的专长,在化学、物理和生物交叉发展的机遇中把握时机去“Understand what happen inside”。
- 乔金樑到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作交叉学科讲座 2010-07-01
-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唐勇/高彦山团队 JACS:通过配位链转移聚合制备具有高双官能化纯度的等规聚丙烯-实现可循环聚丙烯的合成 2025-02-03
-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张卡卡课题组 Nat. Commun.: 室温磷光透明木材 - 可持续发展的新功能材料 2025-01-26
- 上海有机所黄晓宇研究员、华理冯纯研究员等 JACS:长度/组成精确可调的给体-受体型共轭聚合物基纳米纤维构建的通用策略 2024-09-12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团队 AFM:自上而下法制备AIE/柔性木基伤口敷料 - 助力耐药菌感染伤口快速愈合 2025-02-13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赵征教授团队《ACS Nano》:细胞膜靶向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用于神经追踪和损伤的可视化 2025-01-21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与赵征教授团队《ACS Nano》综述: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实现高分辨生物成像 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