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俐娜、周其凤等当选2011中国科学年度人物
2012-01-2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注:人物简介

张俐娜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1940年8月生于福建光泽。196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85年赴大阪大学研究一年多。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Cellulose》、《Journal of Biobased Materials and Bioenergy》和《高分子学报》等编委。
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农业化学、环境材料和生物学交叉学科,其成果的原始创新性以及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近十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863、国际合作等项目10多项,总经费约1300万元。基础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10余篇,其中370篇发表在国际SCI源刊;主编专著3部;获准专利62项;获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获国际上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Anselme Payen)奖。
 
推荐理由: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杰出女科学家张俐娜获得2011年国际上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安塞姆•佩恩奖。纤维素是自然界最丰富、可再生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对能源、农业、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发展十分重要。正如评委所说,“她创建的‘绿色’溶剂低温溶解的新理论和技术是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她在生物质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已成为当代纤维素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周其凤

    1947年10月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领域的研究。提出了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概念,并从化学合成和物理性质等角度给出了证明。其他贡献包括对液晶高分子取代基效应的研究,发现通过共聚合或提高分子量可以使亚稳态液晶高分子转变为热力学稳定的液晶高分子等原理,并发现了最早人工合成的热致性液晶高分子等。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全面领导学校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负责规划、机构编制、预算、审计工作。分管发展规划部、“985工程”暨“211工程”办公室、审计室。
    1965年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1970年留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研究生,1980年1月由国家公派到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习,1981年9月获硕士学位,1983年2月获博士学位,同年5月回北京大学任教。1986年被北京大学聘为副教授,1990年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1999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等职。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任、司长,2003年6月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03年6月至2004年7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秘书长。从2001年6月起至2004年7月先后兼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教育部财政部985工程”办公室主任等职。2004年7月至2008年11月任吉林大学校长。2008年11月至今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副主任,教育部化学和化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推荐理由:当校长难,当北大校长更难。从创作“化学之歌”,到演讲被“标题党”,周校长成了“明星”。北大提出的学业会商制度,一度也被质疑有悖北大“兼容并包”的思想。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成果奖励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