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兵:选修课比重是真正大学的首要标志
2011-09-09 来源:科学时报
那么,中国大学的选修课比重为什么如此之低呢?其直接原因是各个层次的必修课比重或强制的必修课(准必修课)比重太高。
比如,强制规定的思想政治类必修课程,其总学分大体在10分左右。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等都是必修课。又如对于学生英语方面的硬性要求,很多学校(本科)普遍要求学生进行四个学期的英语学习,一般这四个学期的必修英语的学分普遍高达12~16分,约占高校总学分要求的10%。
此外,国内的高校中经济类专业一般都是新生入学就确定了专业(我国大学的院系现在越分越细,专业等价于2级或3级学科。转专业被控制在极小的比例,比如5%~10%。其理由是进校时各专业录取分数不同,或者是防止各学院太不均衡,所以不能转),各专业都自我扩张规定过多的专业必修课程,限制学生在经济不同领域的发展要求,更不用说跨专业、跨一级学科了。学校、院系在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以及专业必修课方面设置过多的必修科目(现在又称呼为学校通识课、本专业必修课等),自然压缩了学生的选修课,压制了学生对教师的选择权(也减弱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学生变成了上课的工具。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量的精力花费在必修课上,学生就没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自己真正偏好的领域或者方向,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横向对比,美国高校普遍采取的前两年通识教育、第三年分专业的教育模式(这当然不是唯美国教育马首是瞻。但美国教育的成功或相对成功大概是难以从实证角度怀疑的)。其实,人们公认的不仅是真大学而且是一流大学的西南联合大学也是如此。虽然我国一些高校也在采取类似举措,比如全校通选课、大类通选课,但其学分数在总体学分中的所占比例与国外高校相比低得太多,以至可以忽略不计。
无论对什么是真正的学校、什么是一流学校如何理解,有一点应该是共识:必须给予学生(教师)充分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权既是学生作为教育需求者、学费缴纳者、个性差异者、学校管理参与者的应有权利(民主权利),也是教师作为教育供给者、学术决定者、个性差异者、学校管理参与者的应有权利(民主权利)。这种选择权首先表现在课程上。一所学校,如果所有课程不容选择、皆为必选或50%~60%以上的课程皆为必选或准必修,并且很多还必须是标准答案,这样的大学还是自由的学术共同体吗?这样的学校还能有自由的空间与充分的创新吗?一所学校的必修课超过50%~60%应该是不可思议的。学校应该有选修课,应该有任意选修课,应该有足够的选修课,应该有足够的任意选修课。但是,观察今日之中国学校,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所占的比重确实偏低了,甚至是太低了(一些大学的博士生其选修课更是低得可怜,此处不论)。在这样的条件下,是不可能造就真正的一流大学的。
为什么真正的学校其选修课的比重必须是60%以上?除了世界一流大学实际如此,另一个非正式的、巧合的原因就是:考试考核中的百分制、五分制都是以60分或3分作为合格标准,更有意义的是,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线是0.618,基本相当于60%。天意乎?
需要补充的是,在如此多的必修课里,唯独缺少无比重要的生命的课程。具体的包括:死亡知识、宗教知识、急救知识、性知识、生育知识、游泳等。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自然》:中国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超过欧盟 2014-01-14
- 劳动保障部:应届高校毕业生占新成长失业青年比重有所增加 2007-10-24
- NTU夏焜、王一凡/清华大学高华健/湘潭大学王秀锋Sci. Adv.:强弱粘附解耦的多功能粘附皮肤-助力机器人与环境的多场景交互 2025-01-22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赵征教授团队《ACS Nano》:细胞膜靶向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用于神经追踪和损伤的可视化 2025-01-21
- 吉林大学阿力木教授等 Angew 综述:稳定发光双自由基的兴起和潜在应用 202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