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科院国际合作:智力引进为中国科学添翼
2011-08-23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2009年11月,Vavricka来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组,开始他的博士后研究。而资助他在中国科研和生活的经费,正来自中科院“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
 
“Chris很聪明,工作很认真,为人也非常有礼貌。”研究组成员这样评价这个美国小伙。而Vavricka来中科院之后,科研上也如鱼得水,短短两年时间即有超过10篇高水平论文被接收和发表。
 
鉴于其优秀表现,Vavricka在来中国的第二年,再次获得“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资助。“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Vavricka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他很希望在博士后研究结束后,能够谋到一份全职工作,继续留在中国。
 
像Vavricka这样的外籍青年科学家,在中科院已有179位。这一计划主打“年轻牌”,专门资助40岁以下的外籍青年科学家和博士后来中科院进行合作研究,他们中有86%来自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
 
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和外籍青年科学家在受资助期间,与国内专家合作,参与多项科技部“973”、“863”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重大或重要方向性项目,承担多项研究所及其他单位重点项目,联合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许多论文。
 
2010年4月26日,国务委员刘延东会见中科院首批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和外籍青年科学家代表。她充分肯定了这两大计划在探索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结合新模式上发挥的作用,并希望它们能够成为具有示范意义和国际影响的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
 
“爱讲”大师很爱讲
 
与“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和“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相比,“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的资格要老一些,科学圈里熟悉这个计划的人,都喜欢称呼它为“爱讲”。
 
从2004年实施以来,“爱讲”就众星云集,能登上这个讲坛的,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某个研究领域声名显赫的大腕。
 
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理论物理学家David Gross以“爱讲”教授的身份访问了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Gross这次访问,除了带来理论物理方面的前沿成果外,还促成了美国卡弗里基金会与中科院的合作。2006年,卡弗里基金会出资300万美元,成立了中科院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后来在协调国内物理学基础研究、促进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Tak Mak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领域均有建树。受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健康研究所邀请成为“爱讲”教授后,Mak就一直惦记着能与中国展开合作。2009年,他与健康所合作的科技部中加合作项目——“肿瘤基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临床研究意义”申报成功。
 
随着“爱讲”计划的名气越来越大,“爱讲”教授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现在中科院各研究所共推荐“爱讲”教授候选人80位左右,最终获选专家不超过20名。
 
近于苛刻的选拔也赢得更多的喝彩。2009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77.5%的研究人员认为,“爱讲”计划的执行达到了预期目标,15%的人则认为该计划实施效果超出预期。
 
这样的成绩是许多中科院人乐于看到的。在中国科技国际化的进程中,借助国外智力引进这条道路,中国科学也许可以走得更漂亮。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