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科院国际合作:智力引进为中国科学添翼
2011-08-23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在中国科学院里,生活着一批特殊的科研工作者。他们金发碧眼,除说英文外,还说着一口有些生涩的中文;他们与中国科学家一道,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他们有的在中国住了几十年,有的只做短暂的停留,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成了中科院研究团队的一员和好朋友。
 
这些来华的外国科学家,都是通过中科院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和中国结缘的。2009年,中科院正式启动这项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内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600名,并吸引和资助海外优秀学者和外国科学家1500名来中科院工作。
 
作为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的一部分,中科院实施了“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等国际合作人才交流计划,连同新调整的“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一道,迅速发展成一个个响当当的品牌。
 
30年,读懂中国农村
 
罗斯高是一名农业经济与农村政策学家,30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中国500多个县;作为一个“过来人”,他还知道不少人民公社的历史,对老北京的一些趣闻如数家珍。
 
一个老外跑来研究中国的农村问题,罗斯高本人倒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我就是农民的儿子,我生在‘洛杉矶县’,我爷爷是养奶牛的。”
 
在中国,罗斯高名气不小。2008年,他不但成为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还接连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09年,罗斯高凭借多年潜心研究取得的成果,当选中科院首届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
 
作为“农村教育行动计划”项目的外方负责人,罗斯高参与了对我国陕西、宁夏、青海等西部省份的大量实地调查工作,并协助中国申请了多个国际合作项目。
 
他曾先后为中国2000多个本科生和500多个研究生授过课,他的许多学生,现已成为我国主要农业经济研究机构的学术带头人。
 
在中国生活了30年,罗斯高亲眼见证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他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中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社会,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中国过去克服了许多困难,现在和以后的困难也都能够克服。我对中国感到非常乐观。”
 
“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邀请国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副教授以上的高水平外国专家来中科院工作。截至今年5月,已有477位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获得资助。他们中有95%来自发达国家著名国立研究机构、大学或企业。
 
据统计,这些学者每年在华平均工作时间为三四个月,已然成为中国科研一线不可或缺的力量。
 
美国小伙闯北京
 
Christopher Vavricka来北京前,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宁静的小镇。他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读完了本科,又接着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似乎一切都是顺水推舟。
 
不过,Vavricka对中国的向往,却一刻都没有停止过。2009年博士毕业后,他开始寻找来东方的机会。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