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改革是建世界一流大学重中之重
2011-06-02 来源:科学时报
他以杜克大学为例介绍说,学生们进大学后,基本上是在第二学年下半年才确定专业,也就是说进大学一年多,修了各方面的课,对自己的爱好、发展方向有了一定认识,才开始选择。专业课程至多占总课程的60%~70%,学校要求有30%的学分必须在专业以外的四个不同领域获得,这是强制性要求学生进入不同的知识领域,拓展他们的视野,为将来向其他领域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另外,在杜克大学,除了课程选择比较灵活,对于特殊人才的培养,学校还允许学生自己创建一个全新的专业。如果学生对某个跨学科的方向感兴趣而学校却没有设立相对应的专业,学生仍可以按照个人兴趣选修不同专业的课程,同时和教授委员会的教授们积极交流,经过委员会审核通过便可以授予新专业的学位。
灌输式的大课教学
“聪明的学生都知道该学什么东西、怎么用自己的时间,大学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能按自己的能力、喜好来塑造自己成材,这应该成为一个办学宗旨。”
“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相比,清华生物学专业的学生上必修大课和实验课的时间过多,平均每周25小时,学生们基本上没有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索新的知识领域;考虑到清华招收的是全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必须改革这种以灌输式授课和以记忆为基础的考试为主的教学,以确保清华的教学能真正激发年轻学生探索科学新前沿的热情、挑战目前已有的或盛行的教育模式,大规模培养未来的科学和其他领域的领袖。”
——2010年8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和医学院国际评估委员会在大学本科教育的评估中这样写道。
“我发现我们系里招收的中国学生在刚来时候修课有缺陷。哪怕是从中国顶尖大学出来的学生,也往往不能自如地写报告和演讲。所以我在安排课时,基本上是将中国学生放在学期后面作演讲报告,让他们先看看美国学生怎么作演讲。来这里一两年后,他们都能赶上去,说明他们都是有能力的人,非常有创造性,(只要)真正给了他们条件,他们都能发挥出来。”
王小凡发现,在国内一些大学,有什么样的教授就设什么样的课程,哪怕这个课程已经过时或不需要学那么多了,仍然加上去,让学生学。“很有意思的是,一些国外回来的教授上课时按自己的方式讲,但考试时还是按着书本,这不是培养人才的途径。”
国际评估委员会建议:清华应重视评估课程设置,有些基础性大课是必要的,但对高年级学生应主要设置只有一二十个学生的小课。小课增加了教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授课方式主要是提出题目让学生做研究、做报告,通过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教授进行小范围指点,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得更多。
除了被动型、传授型的大课外,评委会发现清华生物学教育中还存在另一个严重问题:课程重复设置、内容重复教学、教授互不通气,比如,四个不同的大课都在讲“基因转录”问题;许多生物学课程都带有学习方法的实验大课。
“大实验课占的时间比较多,但真正的作用不见得有那么大。因为将来要做研究的人,在三四年级时要进入一些实验室,从头到尾做一些科研题目,才能真正了解研究是怎么回事,而不是简单地学实验方法。对以后不作研究的人来说,没有必要学那么多将来用不上的基础实验,也就是说,实验课两三门就不错了,让大家了解实验科学是怎么回事(即可),过多的实验课程对学生是重复浪费。”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科技部:将改革院士制度,推动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导向 2020-10-22
-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2020-09-22
- 破“五唯”,不得把SCI、出国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不得填写人才帽子 | 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意见稿发布 2020-07-27
- 首届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结果揭晓 | 以学科分类来衡量世界一流大学 2020-07-23
- 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 2018-04-24
- “双一流”20所准世界一流大学曝光,中国高校格局面临巨变? 2017-08-25
- 王小凡:中国科学正处改革良机 201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