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以科技资源共享助推自主创新
2011-05-30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设立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经费,更是发挥基金委配置科研资源战略引导功能,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在更广泛范围内推广大科学装置应用,培育更多、更好的用户,鼓励他们合作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实现包括仪器创新在内的自主创新突破。
 
大科学装置是国家为解决重大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中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谋求重大突破而投资建设的大型研究设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已从当初主要面对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的专用型研究装置,逐步扩展到如今服务于多学科的平台型公共研究装置和公益型科技设施。
 
开放共享是大科学装置的一个显著特点。作为由国家投资建设的重要科技资源,大科学装置的科学目标反映了国家在相关领域发展中的需求。要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向全国开放。不仅应用和服务面广的平台型公共研究装置和公益型科技设施需要拥有较多的用户队伍才能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而且专用型研究装置也必须服务于相关领域的广大用户,才能更好地完成使命。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行费用都是由国家财政负担的。而科研人员使用大科学装置作研究所需的费用一直没有稳定的来源渠道,大大限制了大科学装置作为基础科研设施的平台功能和使用效率。
 
“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文庆院士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专访时说。
 
缘起
 
早在2006年,基金委就开始和中科院就共同设立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以下称联合基金)进行沟通、调研和研讨。
 
2008年初,双方领导决定正式启动设立联合基金的准备工作,并责成基金委数理科学部、计划局和中科院基础局、计财局负责完成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协议签字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征求几个大科学装置学术委员会、用户委员会和所在单位负责人意见与建议、联合基金的基本框架、协议文本等。
 
2009年2月17日在北京举行了签字仪式,并成立了联合管理组。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任联合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文庆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分别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签署了联合基金协议书。
 
根据协议,联合基金第一期试点3年(2009年度~2011年度),年度经费4000万元,基金委与中科院各出资二分之一。联合基金(主要)按面上项目、重点项目方式实施。经费分两次拨付受资助单位,第一次由中科院拨付;第二次由基金委拨付。联合基金目前依托的大科学装置有四个: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北京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与冷却储存环装置和合肥同步辐射装置。选择这些大科学装置作为依托的出发点是:突出共用性、弱化专用性、促进开放性、提升创新性。
 
沈文庆说:“设立联合基金,是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设立该联合基金的目的是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资助和管理系统,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在大科学装置领域已建成的国家研究平台的功能和作用,促进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有效地利用这些设施开展研究。这一举措就是要推进大型科学仪器和设施的共享与建设,打破我国科研设施和科研活动中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促进科研院所之间以及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资源集成和科研互动。”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