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基础研究十年回眸--人才篇
2011-05-25  来源:科技日报
关键词:基础研究 人才篇
    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近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和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专项人才计划的支持,我国已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基础研究队伍。中青年科学家已经成为主力,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一批有能力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优秀研究团队正在崛起。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2010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把“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摆在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之首,将创新型科技人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十年来,我国培养和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的领军人物,为基础研究发展奠定基础。
     ——编者  


    “控制科学中若干关键基础问题的研究”创新研究群体 站在控制科学世界前沿的一支奇兵

    眼前这位个子不高的中年人,便是中科院院士郭雷。看不出有多少“控制欲”的他,却在国际控制科学领域带出了一支奇兵,这支奇兵以一个个让世界瞩目的原创性成果,站到了世界前沿。
    “正是基金的培育,凝聚了研究队伍,稳定了研究环境,催生了重要成果,推动了我国系统控制科学的发展,赢得国际同行的认同。”郭雷说。
    何谓控制科学?控制科学是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控制规律的科学,是数学与工程学的交叉科学,是自动化系统的核心理论,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通俗地说,从汽车到航天飞机,都离不开控制理论。随着计算机和其他高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需要处理越来越复杂的动态系统,而保持技术和经济竞争优势不断地刺激着追求控制系统的精确性、有效性和可靠性。航空航天、工业过程、生物医学,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出现了大量复杂系统控制问题,对控制科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先进的控制理论对一个国家的基础研究水平、相关产业发展、国防安全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2003年,郭雷及其团队申请开展“控制科学中若干关键基础问题的研究”,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支持。迄今为止,该团队共获得3期、长达9年的创新群体基金资助。
    几年来,他们开启了“反馈机制的最大能力与局限”的定量研究,并针对几类典型非线性不确定系统,首次发现并证明了反馈机制最大能力的“临界值”或“不可能性定理”等一系列根本性结果,对定量理解人类和机器中普遍存在的反馈行为的最大能力,以及智能反馈设计中的根本性局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这一工作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是过去10年控制领域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某种意义上,我自己就是在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成长起来的。”如今不必再担心科研经费的郭雷,依然对20年前的8000元经费记忆犹新。1989年,27岁的郭雷在澳大利亚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回到中科院系统科学所,彼时,他已被国际同行誉为“随机适应控制领域国际学术带头人之一”。回国之初,他的月工资只有100多元,一家人挤在12平方米的招待所小屋里,甚至连从国外带回来的计算机都无处安放。就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基金委数理科学部“雪中送炭”——资助他8000元的主任基金,“支持了我最基本的科研需求”。
    不久,他在自适应控制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核心难题“自校正调节器的稳定性与收敛性”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在国际上获奖。此后的1994年和1997年,他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和延续支持。2001年,39岁的他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如今,该团队中拥有2位中科院院士、3位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以及7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先后获得30多项国内外重要学术奖励和荣誉, 多位群体成员在国际学术界担任重要职位。
 
    李宁:“我的事业得益于政策和项目的持续支持”
    
    2000年,也正是我的事业起步期,我有幸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三批特聘教授,这对于我是巨大的荣誉和鼓励。从那以后,我和我的团队得到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计划和973计划、教育部重点科研计划等项目的大力资助,在家畜、家禽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牛和猪的体细胞克隆研究,转基因动物育种,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不断地取得了令国际同行高度关注和好评的成绩,研究成果相继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同时,我本人也先后获得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并于2005年荣获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应该归功于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当前,我国已迈入了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任重而道远。党和国家长期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在2002年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有力地支持了不同层次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对青年科学家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全面规划了未来十年我国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将为我国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保证。
    我作为一名在生命科学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工作者,在一步步成长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党和国家人才政策的温暖,并得益于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持续支持,才能取得今天的一些成就,为国家科研事业贡献出一份力。
    如何更好地推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我认为,一是应当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充足的科研经费始终是科技人才队伍壮大的前提。近年来我国科研投入有较大增加,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研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显著偏低。同时,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和范围尤为不够,还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和后备人才储备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二是应加强多方联动。这既包括国家不同扶持政策的承担部门和相应项目之间的联动,也包括国家和地方、高层次人才和后备人才培养等不同层次培养计划的联动,还包括产学研结合的多样性人才培养。尤其是科研教育机构和企业的联合培养。三是应当以需以用为目标。在人才培养体制上,首要的原则应当是,根据相关领域对科技的实际需求,以及每个人才的特点特长,把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使其能充分发挥出自身才干,所做的研究又能切合相关科研领域的需求。应当尽可能避免人为划定与实际需求无关的政绩指标,比如论文数量等,造成科研工作脱离实际,更会造成科研工作相互攀比,并醉心于项目和经费的获取而忽视了科研工作本身。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