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点评
以LASG的成长为例谈我国基础研究
吴国雄(中科院院士,LASG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84年底,我从英国学成归国,便投入到筹备建设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英文缩写LASG)的工作中。
20多年来,在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大气物理研究所支持下,LASG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发展成今天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坚持“数值模拟”、“理论研究”和“诊断分析”三者紧密结合,瞄准天气气候动力学与可预报性研究的国际前沿,面向气候数值模拟与天气气候预测的国家需求和国际竞争,发展数值模式,开展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
过去5年中,实验室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并应用于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单位气候趋势预测业务中,在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服务需求以及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连续六次被评为优秀。
回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也能看到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足迹。
LASG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是1985年至2000年的创业阶段。当时环境艰苦,资金奇缺,人才不稳定。实验室成立之初只有3个办公室,8人挤一间20平方米的屋子;每年运行补贴费只有几十万元,开放课题科研经费1000至2000元;研究人员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上计算机要骑着自行车驮着程序和数据纸带到科学院计算中心。1986年第一次筹备国际会议,我们用手动打字机打印材料,手写200多封信函。此外,实验室人才匮缺,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但一批科学家为了事业,不问名利,白手起家,艰苦创业。
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到2010年的发展阶段。1999年之后,实验室搬至新址,条件大为改善,经费大幅增长。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数值模拟上的优势,我们选择气候系统模式发展作为实验室未来的突破点,并以一点带动全局的策略,推动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快速发展。大气科学在20世纪中期以前被认为是理论加描述性科学,现在则发展成为一门可实验性科学。迄今为止,参加国际气候模式比较计划的单位除了LASG所代表的模式唯一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气候系统模式外,其他都慢来自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的气候系统模式。LASG的科学家多次参加国际模式比较计划,在大型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参与国际研究计划的决策等,使实验室成了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气科学研究中心。模式研究发展队伍日益壮大,还为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其他业务单位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
我曾在上个世纪末,就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致信国家领导。现在,我提出的问题已逐步得到解决。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规模逐步扩大,支持经费稳定增长,特别是2008年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宣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进一步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力度。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与国际相比,还比较落后,未来发展还任重道远。我们需要突破制约基础研究发展的障碍,谋划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和基地建设水平:要改变小作坊生产的传统思想,形成大生产大合作,实现真正的“开放、流动、联合”;要按照科研规律管理科技工作者,从侧重“管”转变到侧重“理”、侧重服务,反对论文数量导向的功利主义评估体系,精简会议,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展望未来,我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如在面对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加强多个部委的统筹协调和总体规划,针对不同任务和各自特点明确分工;二是要把国家任务需求和科研基地建设有机配套,紧密挂钩;三是形成和谐发展、各具特色的互补体系,避免“大而全”,既形成有序合作也鼓励竞争;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在国家科技计划立项之初就鼓励国际合作。
■ 相关链接
部门研究实验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除积极贯彻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外,又推出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目前,教育部直接建设的重点实验室329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35个,分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科院重点实验室
随着国家开始实施重点实验室计划,中科院同时起步了院重点实验室建设。中科院2005年新增6个院重点实验室,2008年新成立66个,2009年成立了33个,使院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165个,其中70多个已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的野外台站
自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科院的野外站(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通过对已有台站资源的整合和完善,已经建成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研究网络、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网络,共包括49个野外站(网)、7个分中心和1个综合中心。
其他部门及地方重点实验室
其他部门和地方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围绕行业发展和区域创新,结合部门和地方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部门和地方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强了部门和地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 第二十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将于2024年10月18日在太原召开(第一轮通知) 2024-05-09
- 四川大学李乙文/顾志鹏团队与华西医院蒋献团队:用多酚来提升山椒素的稳定性 - 从基础研究到产品转化 2024-02-28
- 会议通知 | 2023年国际橡胶会议暨第19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将于11月7日在海口召开 202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