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基础研究十年回眸--基地篇
2011-05-25  来源:科技日报
关键词:基础研究 基地篇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 为探寻自然奥秘和规律布下“天罗地网”
    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人迹罕至的罗布泊、无边无垠的大洋等,这就是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涵盖的地区。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是国家科学研究实验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地学、生物学、天文学、声学、大气、海洋、固体地球等学科发展必须依赖的基本研究手段和试验基地。围绕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目标,教育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和有关高校相继建立了若干长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成立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等观测研究网络。科技部根据国家需求,整合资源,择优支持有关部门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目前,科技部已在生态环境、特殊环境和大气本底、材料腐蚀、地球物理等领域建设了105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网),初步形成了网络格局。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务,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数据积累、原始性科学发现、科学规律认知、新技术研发、科技试验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根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前,基于野外科技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以上的有4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以上的有400多项,均占总奖项的1/5以上。
    他们不擅言辞,却喜欢与高山、河流、冰川对话;他们默默无闻,却最懂小鸟、昆虫、鱼类的声音。这正是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造就的优秀科学家本色。正是这群长期奋战在野外的科学家,传承了宝贵的野外科学精神,为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激励作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相关学部有200多名院士是长期坚持野外科技工作而成长起来的,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袁隆平、刘东生、叶笃正、李振声和吴征镒等著名科学家就是开展了大量的野外科技工作,从而成就了科技事业。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为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如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前新生代海相成油理论,有效指导了海相油气勘探工作;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摸清了后备耕地、可利用草场、宜林荒地和水产资源情况,发现了优良种质资源,创立了一批育种新方法,开发了一批治理中低产田的先进适用技术;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保障,如查明了青藏铁路沿线冻土的分布情况,提出了“积极保护冻土、主动冷却路基”的思想和具体技术方案;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如经过多年对泥石流的观测研究,初步揭示了泥石流形成机理,完成了多尺度泥石流与滑坡预报应用系统,并成功服务于全国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为维护国家权益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如我国开展的一系列大气本底观测、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和碳循环试验等科研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为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及其区域分布的评估、国际碳贸易、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让科技资源信息服务一路畅通
    多头投入、低水平重复、利用低效等一直以来是科技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破解“信息孤岛”,将各类资源站点联通,形成统一的对外服务窗口,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提供便利的服务,已成为新的重要课题。
    “建立一个高度集成、数据质量高、拥有权威公信力的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网,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作为我国科技平台建设的亲历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第二届专家顾问组组长胡启恒院士认为。 
    2008年,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www.escience.gov.cn)应运而生、正式开通。据悉,目前已经整合了各类科技资源信息500多万条。通过共享网,用户可以访问1.4万台原值在2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867万份自然科技资源、11.1万个科学数据库(集)、21.5万种科技图书、1.7万种西文科技期刊、12.5万条科普数据等科技资源信息。
    这只是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试点工作之一。2001年,科技部启动了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试点工作,经历了试点(2001—2005年)和全面推进(2006—2010年)两个阶段。在实施初期就制定了23项数据共享指导标准和通用标准,为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标准规范的宣贯,参与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各试点领域统一了标准规范,并开展应用与扩展,形成263项相关行业领域标准。
    自2001年实施以来,科技部先后在资源环境、医药卫生、农业、基础与前沿、工程技术等领域启动了18个项目,对大量濒临丢失的重要科学数据、历史资料进行抢救和数字化,完善并建设了各类专业数据库3000多个,加工、整合的数据总量达到140TB以上。目前初步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分布式数据共享网络体系,包括1个门户网站、10个行业和领域共享服务网络、100余个数据共享分中心(节点)网站。
    截至2009年9月,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已注册用户达160781人,访问人次达61711350,为国防军事建设、载人航天工程、国家海洋权益、青藏铁路建设等1500多个国家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数据下载量超过430TB。一批权威性的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如气象、地震、地球系统的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和共享服务网已经初具规模,共享成效已逐步显现。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