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基础研究十年回眸--基地篇
2011-05-25  来源:科技日报
关键词:基础研究 基地篇
    从1984年始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以来,我国创新基地建设已经走过26个年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使我国很快武装起一支精干的基础研究队伍,搭建起相对精良的科研平台。随后,又启动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国家实验室试点等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大科学工程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基本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学科方向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编者  

    国家重点实验室 探索科学前沿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骨干研究基地
    2008年3月3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宣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自主创新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方面,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的力度。 
    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有利于营造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
    这只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的一项举措。其实早在1984年,我国就开始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主要支持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旨在破解我国科技体制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的弊端。科技界人士将此举形容为:“像一阵春风,吹开了长期束缚、封闭的我国科技管理旧体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坚持改革、创新,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八字方针,实行定期评估、设立开放课题和实验室主任基金、推动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等制度,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从定位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基础研究为主,开展科学前沿探索,承担科研项目以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计划为主,成果主要产出形式为高水平论文及专著;第二类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基础研究,承担科研项目以863计划、国防预研为主,涉及医学、农业、材料、信息,以及地学和化学领域;第三类以工程科学基础研究为主,根据工程科学的特殊属性及其较强应用或行业背景,此类实验室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直接承担或解决国家重大工程或重大项目中的研究任务及相关科学技术关键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国家重点实验室、试点国家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军民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港澳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类型组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骨干研究基地。至2008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科研任务年均增长11%,科研经费年均增长22%,并相继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发表期刊论文数由2003年的28480篇,增加到2009年的37608篇,年均增长率为5.3%。统计表明,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和《自然》等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占我国发表总数的25%;在各领域顶尖期刊发表论文占我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0%—40%。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建设创新团队的重要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4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37人,分别占总数的34.0%和18.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69人,占全国总资助人数的39.7%;获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123个,占总数的54.7%;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45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86人。国家重点实验室还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整体实力得到国际认可,并已开始牵头组织若干国际计划,如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等。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为科学研究提供强大条件支撑
    2009年7月17日,耗资6.4亿元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通过了国家验收。花费巨资对一个大科学装置进行改造,国家能收获什么?
    对撞机的作用就是通过高能粒子的碰撞来研究基本粒子的组成和相互作用规律,是人类探索物质世界和自然规律的重大前沿课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此次顺利完成升级改造,亮度比改造前提升30多倍,是此前该能区对撞机亮度世界纪录的4倍以上。这将推动我国粒子物理的研究,特别是进一步保持和加强我国在粲物理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赵光达如是评价。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也认为,该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把我国对撞机和谱仪技术推进到国际前沿,除了获取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外,还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相关高技术领域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 
    这只是我国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的缩影。2004年至今,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研究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等,均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显著提高了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得到国际科技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60多亿元,启动建设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另外,我国政府还以全权独立成员的身份,出资参加重大国际科学合作计划——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项目的建设。
    我国已建成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它们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使我国在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国际科学前沿众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如高精度加工、精密测量、自动控制、磁铁等,增强了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