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基础司司长专访:中国基础研究由量增向提质跃迁
2011-05-23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国际科技舞台的“话语权”增强
一个缺乏原始创新能力的民族必将沦为落后的民族,一个没有基础研究做后盾的国家难以成为科学上的强国。
21世纪以来,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大国纷纷对基础研究发展作出前瞻部署。美国新近出台《国家创新战略》,强调巩固和扩大在全球基础研究的“领导地位”。日本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和《欧洲2020战略》纷纷提出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实现智能增长。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科技与创新、能源环境日益成为重要议题。
基础研究具有国际合作的特征。我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科学家与国外同行开展合作,国际合作研究发表论文占论文总数五分之一。
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在与美日欧联合开展的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研究计划(ITER)中,中方承担了9%的经费。5月16日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的大型粒子探测设备阿尔法磁谱仪2的核心部件——永磁体由中国科学家研制而成。
从刘东生斩获世界环境科学最高奖(泰勒奖)到袁隆平勇夺世界粮食奖和沃尔夫奖,再到叶笃正和秦大河接连捧回国际气象界最高奖,近10年我国科学家获得了一系列国际奖项。在国际性学术组织和国际科学期刊承担重要职位的人数越来越多,国际影响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逐步提高。
面向“十二五”,我国将充分发挥政府间科技合作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基础研究机构与境外优秀研究机构开展长期稳定、实质性的合作,吸引更多国外学者来华从事科研交流,力争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和高水平的合作格局。
培育创新的土壤和文化
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随着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以及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百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等专项人才计划的支持,一批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脱颖而出,众多高层次创新人才学成回国,形成了一支创新能力较强的基础研究队伍。
全社会科研投入的高速递增,我国科研“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建设不断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科研“软环境”的种种问题却抑制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上升为科技发展的主要障碍。
人们逐渐意识到,“创新土壤最重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文化架设、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文化问题已成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健康发展的紧迫任务。
“钱学森之问”仍拷问着国人。张先恩说,必须进一步改进科技评价,加强学风建设。弘扬“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摈弃浮躁、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
未来十年,我国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加强基础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土壤和文化,推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全面发展;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力争使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在2020年进入世界前列。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第二十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将于2024年10月18日在太原召开(第一轮通知) 2024-05-09
- 四川大学李乙文/顾志鹏团队与华西医院蒋献团队:用多酚来提升山椒素的稳定性 - 从基础研究到产品转化 2024-02-28
- 会议通知 | 2023年国际橡胶会议暨第19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将于11月7日在海口召开 2023-08-31
- 科技部:将改革院士制度,推动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导向 2020-10-22
- 科技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名单》发布 2020-10-20
- 科技部:奖励论文发表将被处理 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