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多名学者呼吁:让学术会议回归本来面貌
2011-05-1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学术会议 回归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教授依然清晰地记得20多年前参加学术会议的情景:那时的学术会议没有现在的浮躁,大家开会都很认真,都能坚持到会议结束。而今天,开会规模越来越大,但会期越来越短,开幕式人多,茶歇后很多人就不见了。
 
在别敦荣教授看来,举办学术会议是学术繁荣的重要标志,加强学术会议的管理,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和水平,是繁荣我国学术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
 
别敦荣教授就此呼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学术会议最重要的是回归其本来面貌,即学术会议是学者同行交流思想的机会和场所,要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最关键的是要抵制和回避非学术的因素”。
 
“让学术会议回归本来面貌”
 
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王飞跃在自己的博客里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信息领域SCI期刊少,由于历史的原因使LNCS位列其中,本是件好事,无奈让一些中国人发现了,成了“疯狂开采”SCI、造假敛财的绝佳工具;原本在国外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会,到了中国,投稿数量剧增,会议文集也从薄薄的一小本变成厚厚的几大本;计算领域有人一年就出20多篇SCI文章,都是通过LNCS“挖掘”出来的。
 
更让他觉得滑稽的是,“当LNCS从SCI中被删除时,其他国家的学者连注意都未注意到,但在中国却被看成一个‘事件’,还有了类似于《LNCS倒了,中国的文章投向何处?》的专门讨论。”
 
“这些现象说明我们召开学术会议的目的出了问题。”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闵应骅对此一针见血,“学会要召开学术会议是为了扩大学会的影响;大学承办学术会议的目的是宣传自己的大学或自己的研究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差。”
 
“学术会议的本义是什么?”记者问。
 
“学术交流”,闵应骅脱口而出,“就这4个字。”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学生,闵应骅在国外游历多年,回国后也经常出国参加会议。他在国外看到的是,学术会议需要一个学术圈子来支撑,有本领域的几位学术带头人常年参加,他们掌握本领域的研究动向,彼此都熟悉。参加会议的专家教授是为了来了解世界最新进展,并听取别人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意见,每个专家都有收获,都是平等交流,参加会议的研究生则是为了接触名家,学习讨教。
 
而在国内,闵应骅所看到的更多情况是,“主办者自己不出名,说我请来了名人”。
 
“学术会议应该成为真正交流学术的地方,而不是搞浮夸的高产田。”在闵应骅看来,学术会议主要不是发表论文的地方,会议出论文集是为了学术交流的方便,“有的学术会议,没有论文集,照样可以开得很成功”。
 
多年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令闵应骅感到遗憾的是,大多数学术研讨会,都是与会者宣读各自准备好的论文,很难见到进行深入交流甚至交锋的场面,“要知道,思想的火花往往是在辩论中碰撞激荡出来的。”
 
钱学森在世时对此也有着类似的表述,“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如何开会,也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海归博士陈先生对刚回国时一次参加学术会议的经历记忆犹新。
 
这次会议在一个西部县市举行,开幕式上,市里四大班子的一把手在主席台上一字排开,纷纷致辞。更让人莫名其妙的是,市委书记还做起工作报告,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陈博士听得满脑子都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思路。
 
归国5年时间,陈博士见惯了“中国式”的学术会议开幕式——恰似一场各级领导和与会人员的见面会,致辞、合影、走人,三部曲一成不变。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