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材:如何打造人才培养“范本”
2011-05-1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初入大学,闻着新教材的油墨香,同时憧憬未来4年的大学生活,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然而,尽管近年来高校教材出版数量快速增长,却有不少教师和学生反映教材质量不断下降,也因此影响了教学效果。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什么原因造成大学教材质量问题?如何切实提高教材编写和出版的质量?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教师。
差教材影响教学质量
四川某大学教师朱红(化名)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学校教学一线教专业基础课。令她苦恼的是,每学期开课前都会觉得教材比较难选。“很多教材简直是东拉西扯。要是有资金,我都想自己编。每个老师上课都有自己的体系,我希望教材内容也可以按自己的体系来。”
按照学校规定,教师有权选择自己所授课程的教材,如果是几位教师上同一门课,教学秘书就会征求几位教师的意见。然而在朱红看来,尽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却找不到几本值得选的可用教材。
与之相比,山东某大学青年教师许菲(化名)不必为选择教材犹豫不决,却同样面临教材质量不高带来的麻烦。
许菲讲授金融学课程,用的是她所在学校的几位教师合作编写的教材。“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她说,“我参加编写了一本教材,出版社给所有作者5000本书作为稿酬。我们要消化这些书,只能让自己的学生用。”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德广将大学教材分成三类:基础课教材、专业基础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
杨德广认为,基础课教材的选择面应该广一些。目前这类教材编写者比较多,但有些地区或学校为了经济利益、成果产出,尽管教学水平不是很高仍然自编自用教材,而不愿意用最好的教材。“这显然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专业基础课教材,杨德广认为可以由某一专业、某一学科有共同特点的学校联合编写,如果各校坚持自行编写,质量也无法保证。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类教材质量确实良莠不齐,“有的比较好,有的不够好”。
至于专业课教材,杨德广认为其涉及内容较窄,应该以一些重点大学的高水平教授编写为主,同时需要不断更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蔚华曾指出,一些学校自编教材现象严重。同一门课程有数不清的教材版本,所有的大课、基础课、核心课都有上百种甚至上千种教材,内容大同小异。
据报道,2009年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中,从事教材出版的超过60%。出于占领市场的考虑,不少出版社为一些高校出版自编教材,其中大部分都是低水平同质化产品,“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效应使优质产品的生存越来越困难。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德国专家批评中国大学教材滞后学生被动 2011-10-17
- 基金委发公开信:“杰青”、“优青”非荣誉称号 2018-06-13
- 北京公布“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高校 2017-09-01
- 北化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培养”校内创新实践基被评为示范基地 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