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浙大教学新政:走出“职称越高、离讲台越远”怪圈
2011-04-13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年过六十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杨启帆是受聘者之一,“培养学生,对我来说更有意义。”他说。在浙大任教40年,他一直在三尺讲台上尽着一个老师的天职,为本科生上数学建模等课程,并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每年教学量达几百课时。
 
浙江大学把教学的投入度作为教授职称晋升和薪酬发放的重要考核指标。今后副教授晋升教授时,如果教学工作量不达标或教学效果差将被“一票否决”;教授基础津贴的50%与教学量挂钩,若不达标,津贴不予发放。
 
优秀“教书匠”年津贴20万元,待遇等同“长江学者”,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积极尝试。来茂德说:“大学最基本的使命是培养人,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大学教授能做到‘给学生上课是天大的事’,那么高等教育就有希望了。”
 
“名师进课堂”能否提振高等教育?
 
针对浙大“教学新政”,有关专家表示,设立名师教学岗愿望是好的,传递了校正“科研畸重”的积极信号,倡导了“教学为先”的办学理念,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大学里“名师不上讲台”的问题。
 
事实上,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出台规定要求“教授上讲台”,提出“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者不得被聘为教授、副教授职务。被聘为教授、副教授后,如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不得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但从实际情况看,在许多高校加快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口号下,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在执行时明显走了样。
 
“没有教学,何谈大学?大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人才。名师应该走向课堂,让更多学生分享他们的才华、智慧。”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说。
 
但部分专家也认为,“名师不上讲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果教学组织结构和教学理念不变,只是把名师赶到本科课堂,那就是“拳头打跳蚤”,不能根本解决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史秋衡说,高校教学不同于中小学教学,后者传授的是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而大学教育则是前沿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内容。仅仅“我教你听”,不是大学理想的教学模式。
 
“世界一流大学沿用的是研讨式、互动式教学,而我们的大学本科教学还是大兵团式的粗放教学。”史秋衡认为,像牛津大学、巴黎高师等学校的师生比为1:3,而我国研究型大学师生比一般为1:16。他们的学生是“熏”出来的,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值得强调的是,教学与科研不应是对立的“两张皮”。史秋衡认为,科研型大学理想的教学模式不是选几个教学名师,而应以科研引领教学,在科研活动里展开教学,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在体验中学习,在熏陶中学习,这才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路径。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