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应从制度上强化学术委员会学术权力
2011-03-23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记者: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而大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大学的变与不变?
 
闵维方:只有认真思考大学的变与不变这一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才能科学谋划大学发展战略。在我看来,无论当今经济社会发生着多么大的变化,大学始终存在着不变的甚至可以说是大学得以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它们主要是:
 
大学的性质和宗旨不能变。作为人类探究未知、创造新知的学术圣地,大学的性质和宗旨永远体现在探索知识、培育人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全过程中。因此,大学需要保持必要的“安静”。这种安静意味着学者要心平气和地做学问,学生要沉下心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管理者更需要冷静地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去服务师生。大学绝不能浮躁。
 
大学的精神和传统不能变。大学精神是大学生生不息、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大学美誉度的充分展现。每所大学由于其历史的、现实的条件不同,会有不同的精神传统。但有一些精神传统是共同的,如追求学问、包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崇尚科学理性的价值取向,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气概等。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些精神传统始终不能变。
 
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不能变。发挥大学的智力人才优势,时刻关注时代变化,积极应对和回答现实所提出的问题,引领时代风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是大学的神圣使命和伟大责任,什么时候都不能丢。越是在变革的时代,越是要强化大学的社会责任感。
 
当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学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而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理念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时代不同,对大学发展的要求也不同。大学要适应时代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的办学理念、思路和模式等。当前,企业和社会许多部门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创造着知识,大学不再是知识创造的惟一出处,不再是知识话语的惟一代言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不能再做“唯我独尊”的知识发布者,而必须在与社会互动中树立大学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服务社会、面向世界、终身教育等现代发展理念。
 
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式、科学研究重心等应适应时代要求而变化。知识更新呼唤新学科的创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学从战略上调整学科布局,社会现实变化期待学术应用性增强。对此,应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大学发展规律出发,积极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有益做法,及时、果断地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应立足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统一,在应用研究中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提供智力支撑。
 
管理方式应与时俱进。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出现,知识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师生和全社会对科学探索、知识创新有着新的理解和选择,大学的管理方式必须随之进行调整和变革。应更加全面地考虑大学的管理方式,将目标管理与大学教学的新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目标来确立大学的管理方式。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