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提升高教质量的切入点究竟在哪里
2011-03-22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大师出现还需社会环境
葛剑雄:认为中国培养不出大师,那是过分的焦虑。事实上,大师是需要通过历史来检验的。大师的出现不能寄所有希望于大学,还需要社会环境和机遇。比如,钱学森之所以成为大师,固然离不开大学打下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家庭熏陶和时代背景的因素。高校培养了10个与钱学森素质相当的人才,到最后可能只有其中一个遇到了机遇,成为了“大师钱学森”。
其中,高校能做的就是打基础,培养全人,不仅培养学术能力,还要培养生活态度、基本价值观。比如,哈佛大学的人才培养就非常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不管是哪个专业、将来打算干什么。
盛连喜:对创新型人才要有清晰的界定。创新型人才需要一个成长过程,而大学只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阶段之一。培养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首先老师的教学方式要创新,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研讨、交流的机会。
王祖温:创新人才成长过程漫长,因而成长环境比较复杂,涉及到个人、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很多方面。个人是否具有培养的潜能和素质,学校教育培养体系是否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政府的政策、体制是否鼓励创新性探索,是否有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每个环节都会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高校起到关键的作用。高校需要把握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模式的改革、教育制度的创新等各方面的因素,优化育人环境,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
高校、政府、社会组成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三个重要环节,三者的统一就在于从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出发,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构建、优化和完善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育环境、创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创新人才培养、扶持和使用方面做到位。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