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2011-03-03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二)完善国际交流平台

  发挥国际组织的桥梁作用。支持国际学术组织、产业组织和公益组织等搭建创新交流合作平台,探索中关村与国际区域、国际组织合作的新模式。吸引各类国际产业组织落户示范区,深化中关村与国际知名科技园区、创新资源密集城市等之间的交流合作。扩大对中小企业吸纳国际创新资源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技术专长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塑造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品牌。将中国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关村论坛作为展示自主创新成果、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的重要平台。

  (三)深化国内创新合作

  1. 构建京津冀区域创新协作体系。发挥中关村在京津冀地区自主创新的龙头作用,强化与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等重点产业聚集区的战略合作。建立健全北京与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间的创新发展合作机制,促进示范区技术、产品、服务、品牌和模式的输出,形成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格局。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京津冀都市圈乃至全国的知识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2. 推进跨区域的创新合作。进一步探索推广示范区与其他区域共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模式,发挥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等对全国的辐射作用。推进示范区科技创新成果向全国进行转移和产业化。向全国推广示范区创新发展的经验。

  七、统筹规划空间布局

  统筹园区功能和产业定位,系统谋划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符合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重点突出、产业集聚、功能聚合、土地集约的原则,根据发展需求和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研究适当调整规模和布局,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相互联动、协同发展的“一区多园”格局。

  (一)优化调整产业空间布局

  1. 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为轴线辐射周边区域形成的中关村科学城,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通过存量资源挖潜置换,加快建成区改造升级,促进空间资源集中开放和高效利用,促进协同创新和共建共享。依托现有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以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为重点,推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和研发基地建设,加强与中央单位合作,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 打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以海淀和昌平南部地区为依托,发挥北京北部区域创新资源密集优势,加大对产业布局的优化力度。整合优化未来科技城、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环保园、创新园、永丰产业基地等空间资源,加快北清路至七北路沿线的产业规划和布局。大力推进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高端产业集聚,加速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转化,建设“生态良好、产业集群、用地集约、设施配套、城乡一体”的世界领先的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

  3. 构建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区整合后的空间资源为依托,整合优化丰台园、亦庄园、通州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大力引进高端、高附加值、高辐射力、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企业,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命科学、新能源与环保等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建成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区。加强与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等重点经济集聚区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发挥其对京津冀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4. 加强各园区的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各区县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电子城、德胜园、雍和园、石景山园等园区发展,发展若干定位明确、分工合理的专业化产业基地,构建一批特色突出、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一城多园的建设,以高技术产业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各产业、价值链细分环节在不同专业园区的集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空间格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