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中关村发展集团承办的“北京市硅谷高端人才峰会”上,张首晟、崔屹、陈刚、张翔、杨培东、鲍哲南、鹿炳伟、邢波等八位世界顶尖科学家被聘为首批“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这也是中关村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点任务,积极探索推进“1+1+N”模式,支持世界顶尖华人科学家为中关村献计献策和进行离岸孵化的一项创新举措。
首批“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都是在其各自领域最为顶级的世界级科学家,有几位还是极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受聘“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后,他们将更加积极、深度参与中关村的科研与机制建设,贡献于将中关村尽快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以下是五位材料领域科学家的简单介绍:
鲍哲南
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美国化学学会、美国科学发展学会会士
个人经历
★1995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贝尔实验室,成为聚合物和有机材料部门的首席研究员
★2001年被贝尔实验室聘为杰出研究员,是该实验室聘任研究人员的最高级别
★2004年,加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能源、有机和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传感材料和分子电子器件、纳米电子学等,内容包括有机半导体和晶体管;有机太阳能电池和电子纸;基于碳纳米管的纳米电子器件和大面积薄膜晶体管;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等。在制造用于柔性薄型显示器的全塑晶体管的新型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方面,鲍教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她开拓了高电荷迁移性质的聚合物半导体和空气中稳定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子设计原理,这些材料可以采用溶液喷涂或印刷技术进行处理。她采用新的印刷技术制造了第一例高性能单晶有机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性能堪比无定型硅晶体管。她还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例用有机晶体管驱动的全新结构的电子纸。
主要成就
2009年获得皇家化学学会Beilby奖章和奖项;2013荣获年美国化学学会创意聚合物化学奖;因柔性人造皮肤开发等杰出成就,鲍哲南入选《自然》(Nature)杂志2015年度对全球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人物等等。
崔 屹
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和工程系终身教授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美国材料学会会士
个人经历
★199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200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03-200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级现象及应用,包含纳米晶体合成和自组合、纳米材料及纳米表面电子转移与运输、纳米电子器件、电池、太阳能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水过滤器、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等。已发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300多篇,他引次数超过20000次,授权国际专利40余件,并获得多个国际权威专业学术奖项崔屹教授现任纳米材料期刊Nano Letters副主编以及其他主要学术期刊的编委成员以及美国湾区太阳能光伏联盟联席、电池500联盟等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的重要职位。主导创立PM 2.5纳米空气净化过滤膜、高分子新型布料以及纳米水净化系统等多个前瞻性科研项目,并已和国内外相关产业开展良好对接转化。
主要成就
2004年入选“世界顶尖100名青年发明家”,2011年获哈佛大学威尔逊奖,2013年获IUPCA(国际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新材料及合成杰出奖,2014年获得blavatnik(布拉瓦尼克)国家奖入围奖、NANO ENERGY 奖,2015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6年入选美国材料学会会士等。
陈 刚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正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Pappalardo微纳米工程实验室主任
美国固体太阳能热电能量转换研究中心 主任
个人经历
★198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动力系学士学位
★198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动力系硕士学位
★1993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系博士学位
★1993年-1997年,任杜克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助理教授
★1997年-2001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机械与航空工程系副教授
★2001年,转任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现任Carl Richard Soderberg 讲席教授
研究领域
国际热传递、纳米技术和能源领域的权威人物。研究领域涉及微米和纳米尺度能量转换与能量传输基理的实验/理论和数值计算、固体能量转换系统、微机电系统、热感应传感器等。他率先研究量子结构中的热传导,并推动了纳米结构的热电材料的研发。
主要成就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古根海姆基金会会员(Fellow)、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2012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张 翔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NSF纳米尺度科学与工程中心(NSEC)主任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材料科学部主任
个人经历
★1985年获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士学位
★1988年获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硕士学位
★1996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
★1996-1999年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1999-2004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以及全职教授
★2004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全职教授
研究领域
主要工作领域涉及纳米科学工程,材料物理,光学以及生物技术。是全球知名的光电信息材料和器件专家,也是信息超构材料和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方向的开拓者之一。2005年研制出世界第一块超透镜,首次演示了突破光的衍射极限的成像效应;2008年成功制备出世界上第一次具有光学负折射系数的三维材料;将光的负折射原理推广到声学,第一次实现了具有负弹性模量的声学超构材料和器件;同时,他主导发展了等离子体光刻技术,成功刻写出纳米级电子电路;2009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表面等离元半导体激光器;2011年利用单层石墨烯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超宽带高速光调制器;通过双光子吸收发现了二维半导体材料中的超强激子相互作用及巨束缚能等。
主要成就
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光学学会、美国科学进步协会、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士。他主持研制的纳米隐身衣,被美国《时代》杂志列入2008年全球十大科学发现,2010年发明世界最小纳米激光器并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杨培东
美国科学院院士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材料科学和工程学系教授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高级科学家
个人经历
★1993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
★199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获化学博士学位
★1997年-1998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9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在于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太阳能转换为燃料用纳米线、纳米线热电学、碳纳米管纳米流体、等离子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材料化学、无机化学,以及低维纳米结构在光电等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等。
所获荣誉
2007年获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艾伦?沃特曼奖,以表彰其在纳米线、原子组装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2011年选为汤森路透集团依据过去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而确定的“全球顶尖100名化学家”之一。
来源:中关村发展集团
- 2019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企业、中关村、高校及科研院所)在京发布 2019-06-03
- 北化大先进弹性体研究中心成为中关村挂牌开放实验室 2016-05-11
- 中关村科学城第四批建设项目启动 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