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2011-03-03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 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坚持电子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融合发展,突破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提升高世代平板显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等领域的装备水平,提高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等领域的系统集成和信息增值服务能力,做大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等信息服务业,统筹软件、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产业技术自主发展,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地位。

  2. 壮大生物产业集群。坚持高端制造与医药研发服务并进,加快新型疫苗、蛋白质抗体、诊断试剂等生物医药关键产品和技术开发,大力推进农作物、畜牧产品和水产品等生物农业优良新品种选育,突破酶工程、代谢工程、纤维素乙醇、微藻生物柴油等工业生物领域关键技术,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研发外包、健康管理服务,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 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围绕缓解能源瓶颈制约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需要,重点研发新型太阳能光伏光热材料及元器件、新型热泵机组、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技术和装备,促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核电高端技术、地热能和风能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服务能力。建成全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

  4. 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研发与产业化为重点,搭建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突破整车控制系统、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动力电池、大功率车用永磁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研究制定充换电装置的标准和规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新能源汽车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 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适应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装备等产业发展的新材料产业,重点突破纳米技术、高纯材料技术、半导体材料技术、高性能合金技术、稀土材料和应用技术、金属特种加工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形成特色产业链。

  6. 升级装备产业集群。坚持“高端化、轻型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在集成电路、轨道交通、特高压输配电等领域,重点发展大角度离子注入机和刻蚀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运行控制系统、风力发电变频控制系统、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提高整体研发、系统设计和技术服务总承包能力,为我国重点工程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7. 培育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以发动机、系统控制和航空技术为核心,规划建设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等专业集聚区,加快发展航空科技产业;促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的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加快发展面向应用需求的卫星遥感产业集群。

  8. 打造文化创意新兴产业集群。坚持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信息内容、搜索引擎、网络游戏、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电子商务、在线学习、手机电视等增值服务和新兴服务,加快建设创意产业基地、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新媒体产业基地,壮大数字制作和数字动漫产业规模,打造全国数字内容制作中心和交易中心。

  五、集聚整合核心创新要素

  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构建高效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加速人才、资金、技术的集聚,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区、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和核心技术标准创制与技术交易中心。

  (一)打造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区

  1. 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方针,建设“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国家级人才特区,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大量聚集领军人才,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战略高地。

  2. 培养和引进高端领军人才。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中关村高端人才聚集工程。依托“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重点引进一批从事国际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杰出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市场、具有广泛国际联系的产业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集聚一批由高端人才领衔的创业投资、科技中介等创业服务团队。

  3. 优化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结构。实施领军企业家培训工程,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一大批技术型创业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变。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及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培育一大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等方面的后备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4. 完善人才发展的支撑平台。建立健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加强中关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开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试点,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优秀人才进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加强人才信用环境建设。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实训基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