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2011-03-03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二)战略定位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深化改革先行区。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探索创造产学研用互促互动、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的新机制、新模式,搭建国家与地方创新合作的联动平台,促进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制度和政策体系,为全国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供示范。

  ——开放创新引领区。大力推进中关村企业、产业和创新要素的国际化,加强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创新合作与交流,积极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建设我国参与全球创新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精锐队伍,为实现国际化创新发展提供示范。

  ——高端要素聚合区。大力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建设国家级人才特区,探索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有效利用和金融服务拓展的新模式,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的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为全国高效利用创新资源提供示范。

  ——创新创业集聚地。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设一批以现代大学(院所)制度为基础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重点推进原始创新和重大集成创新,产生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形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实现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培育若干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业态,为全国创新创业提供示范。

  ——战略产业策源地。培育和发展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和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延展,为全国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示范。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体制机制及支持政策,科技教育经济更加紧密结合,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比2008年翻一番,不断创造重大科技成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中关村人才特区基本建成。基本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基本建成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人才特区,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集聚5万名左右高端人才,形成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于示范区创业发展的格局,将中关村建设成为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

  ——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不断产生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科技金融繁荣活跃,吸纳的全球创业投资规模进入亚太地区前列,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示范区总收入由2009年底的1.3万亿元增长到3万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服务业占示范区GDP的比重由2009年底的59%提高到65%以上;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

  ——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开放创新进一步深化,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广泛吸纳国际创新资源、实行国际化经营成为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更加活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到2020年,示范区创新环境更加完善,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在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中形成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